大叔去縣城趕集,回來的路上他在一個山洞裡撿到一個蘿蔔和一顆白菜,帶回家後讓老伴炒起來下飯,卻發現這兩顆菜並不能吃。
1972年, 河南商丘一農婦坐在院子里洗菜,打算中午炒了下飯,洗著洗著她感覺不對勁,連忙喊來老伴:「你快過來看,這兩顆菜不能吃。」
農婦的老伴叫老胡,這兩顆菜是他大清早去縣城趕集回來的路上撿到的。由於昨晚下過大暴雨,地面很滑,走著走著摔了一跤,不知怎的就跌進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山洞裡,當時,這兩顆菜就藏在洞的左側。
老胡心想,這一跤也沒白跌,撿到兩顆菜今天中午的菜算是有著落了,想著,他就將蘿蔔和白菜裝進隨身攜帶的竹筐里,繼續往家趕。
當聽到老伴說這菜不能吃時,老胡還一肚子氣,明明水靈靈的兩顆菜,怎麼就不能吃了呢?
老胡從老伴的手中接過那顆大白菜,用手仔細一摸,再扯起一張菜葉用勁一撕,頓時嘴裡連連罵道:「誰這麼缺德,做了這麼兩顆菜來騙我!」
既然是「假菜」,那自然是沒法吃,老胡憋了一肚子氣,辛辛苦苦把它們背回來,結果一口也吃不上。老伴提議:「我看這菜做得這麼逼真,或許我們拿去集市上賣,能換回一點錢?」
幾天後,老胡再次來到了縣城集市上,很快,他的攤位前就圍觀了很多前來看熱鬧的老百姓。
大家看著這兩顆菜,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開來,都紛紛稱讚這「造假」技術高超。但是,稀奇歸稀奇,誰也不願意出錢買這些不能吃的東西,那時候農民掙點錢不容易,哪會捨得花錢買這兩個「藝術品」回家呢?
最終,老胡還是沒能把這兩顆「菜」賣掉。沒辦法,老胡把「菜」帶回家後就隨手放進了樟木箱子里,就當從來沒撿到過什麼菜。
90年代初,河南博物館準備擴建,由於館品達不到數量,他們開始下鄉徵集文物。
這天,他們來到了老胡所在的村子,有人告訴工作人員,老胡家有兩顆模擬度很高的蔬菜,不知道算不算是文物。
工作人員一聽,頓時來了興緻,他們找到村長,向他說明了來意,並提出希望老胡能將這兩顆「菜」拿來給他們看看。
老胡非常配合地把壓了幾十年的「假菜」翻了出來,興沖沖地跑去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拿著放大鏡仔細地欣賞著眼前的這兩棵「蔬菜」,卻是越看越興奮。
這表面看起來惟妙惟肖,十分新鮮的蔬菜,並不是一般的材質做成的,細觀之下,發現竟然是用象牙做的。
經過進一步鑒定,工作人員斷定這兩顆「蔬菜」出自清朝中期。
現場,工作人員拿出隨身攜帶的皮尺開始測量,蘿蔔長度約27厘米,在蘿蔔頭部的菜葉上還趴著一隻蚱蜢,其腿上的絨毛都看清晰見,可見做工之細,技藝之精。
象牙白菜同樣栩栩如生。嫩黃的葉子,像是剛剝下的白菜心,一朵鮮嫩的雛菊點綴其間,菜葉上停著一隻紅色小瓢蟲和一隻小蟈蟈,葉子的背面葉脈也是脈絡清晰。
這時,工作人員看到這兩棵菜上沾有一些污泥,心想,老胡怎麼也不洗一下就放到箱子里去了。再仔細一看,這哪是污泥啊,居然也是是經過後期上色製作上去的。如此精湛的做工,讓在場看到的人連連讚歎。
那麼,它們為什麼會出現在商丘呢?
工作人員分析,看這精湛的手藝,這兩顆「菜」應該是宮中之物。幾百年前,盜物之人從北京宮中把這兩樣寶貝偷盜出來後,連夜趕路,這天來到離北京有千里之遙的商丘。不知是不是當時他遇到了什麼危險,就把「菜」臨時埋在了某個地方。
這一藏就藏了幾百年,由於暴雨造成了洞穴坍塌,因此,所藏之物也就被老胡無意中撿到,這真是天大的緣分。
最後,工作人員告訴老胡,這兩顆「菜」是價值連城的文物,試探他是否願意上交。
沒想到純樸的老胡竟說:「這本來就是國家的東西,不給國家給誰?」
工作人員很感動,提出可以給他一些補償。老胡一開始堅決不要,最後有個村民喊道:「老胡,你就收下吧,這錢你拿回家也可以給老伴看病。」老伴這幾年來身體一直不太好,就是心疼錢,忍著一直沒上醫院檢查。
聽到村民這麼說後,老胡才最終收下了工作人員遞給他的800塊錢。
如今,這兩棵象牙製作的蔬菜已被評定為我國一級文物,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古代的能工巧匠的智慧實在是讓人為之嘆服。#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