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曾數次當上中國首富的黃光裕被捕入獄。
昔日首富鋃鐺入獄,不少人對他口誅筆伐,還有很多吃瓜群眾關心他的競爭對手張大中:「黃光裕把錢給你了嗎?」
張大中是誰?
黃光裕入獄一年前,他剛以36億元高價,把自己經營了將近30年的公司賣給黃光裕。
賣掉公司後,他繳納了5.6億元稅款,成為當年的個稅狀元,他付的稅款比當年整個青海省的個稅總和還要多。
在黃光裕入獄前兩周,他剛拿到黃光裕打給他的最後一筆錢。
當黃光裕入獄的新聞發酵後,連北京的計程車司機都在為張大中感到慶幸,說他有福報。
事實上,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到家電零售業首屈一指的企業家,張大中的福報遠不止這些。
(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
30歲以前的張大中手裡全是爛牌,似乎看不到未來。
他幼年喪父喪母,靠在供銷社賣豬肉糊口,每個月薪資30元錢。
兢兢業業工作近10年,他仍然是個「三無產品」:沒房、沒存款、沒女朋友。唯一的財產是輛破舊自行車。
他曾在展覽會上看到一張賓士車照片:
我盯著那張照片看了好久好久,心想,這輛車可真是太漂亮了!
當然,我做夢都沒想過有一天能開上自己的賓士。
誰都沒想到,這個曾經在北京郊區賣豬肉的小人物,多年後不但開上賓士,還會成為中國的傑出企業家之一。
亦沒人能想到,他的老對手黃光裕身陷囹圄,而因賣掉公司被嘲笑的他卻成為最大贏家。
更沒人能想到,首富黃光裕入獄後,居然會請他重出江湖,把自己的商業帝國交給他這個老對手來管理。
張大中身上有何過人之處?
樂觀主義者
「一個人的不幸程度,取決於你對不幸的理解。」
2007年,59歲的張大中賣掉他一手創辦的連鎖公司「大中電器」。
很有人說,曾經稱霸一方的張大中被趕出了中國家電銷售業。
有人嘲諷他:
他做事過於保守;
這36個億,他拿得燙手不;
他註定做不了梟雄;
他年紀大,老了,慫了……
還有人問他:
經營了接近30年的公司,說賣掉就賣掉,會不會有情感上的波瀾?
張大中的回答極其坦率:「你面對的價格,是你30年利潤的若干倍。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擇?」
生意場上,算計無處不在。
情感對生意當然會有影響,但張大中從窮小子成長為企業家,他能在無數次商場搏殺中脫穎,這樣的故事註定不屬於他。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30歲之前的張大中就像泡在黃連水裡,他的人生由內而外散發著一股苦味。
(畫像上的女人就是王佩英)
1948年3月,張大中出生在北京,他的父親張以成是鐵道部的中層幹部,母親王佩英是幼兒園老師。
張大中家裡有兄弟姐妹7人,前面6個是男孩,最小的1個是女孩,而他排行第三。
雖然家裡孩子多,但父母有穩定收入,生活條件不錯,還請得起保姆。
但是,命運總是曲折離奇,充滿變數。
張大中12歲時,他的父親因肝衰竭去世,母親王佩英獨自撫養7個孩子,生計日益艱難。
不久後,因為負擔不起費用,為張家工作多年的保姆被辭退。
相伴多年、親密無間的保姆阿姨離開那天,張大中默默站在陽台上流淚。
從此之後,他凡事都要親力親為,衣服要自己洗,爛了要自己縫補。
他的衣服永遠是補丁摞補丁,而且,張家每個孩子都只有一條褲子。
夏季汗水多,他們每天晚上都要把褲子洗乾淨晾好,這樣第二天才能穿上乾淨清爽的長褲。
為了維持生計,王佩英不得不把家裡值錢的東西賣掉,祖輩傳下來的古董、家裡的舊冬衣,都成為換取糧食的籌碼。
但這還不是最窮的時候。
(張大中為母親舉辦紀念活動)
特殊年代,掀起一股聲討「劉賊」的浪潮,王佩英人微言輕,卻堅持為其辯護、喊冤。
因此,她被強制關進精神病院、「牛棚」,時常受到訊問、毆打和羞辱。
但王佩英不肯屈服,被判處死刑,在押赴刑場的路上,她也不肯放棄反抗,被人用繩子勒死在車上。
這時,距離當年的除夕夜還有9天,張大中在經歷喪父痛楚後,再次失去了他的母親。
茫茫人海,狂風暴雨,一波尚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
王佩英生前的經歷,給張大中兄妹7人留下了嚴重的陰影。
他們找不到體面的工作,也不能上大學;而且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產生聯繫,張家兄妹遲遲找不到結婚對象。
受夠了摔打,7兄妹無奈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甚至有人為了逃離命運,搬到外地定居。
而張大中曾是「老三屆高中生」,在北京郊區的農村插隊,負責在鄉村供銷社賣豬肉。
他多年後回憶起來仍然感嘆連連:
那段日子真是非常壓抑,我看不到任何方向。
但張大中沒有向苦難屈服,他也不願就此墮落下去,更不想成為一攤爛泥。
(張大中全家合影)
於是,每個月領到薪水,張大中就偷偷淘換一些舊書來看。
讀書可以明理,讀書可以啟智,讀書可以醫愚。
書讀得越多,遮在張大中眼前的重重迷霧被撥開,他的世界彷佛打開了一扇窗。
他知道,自己已經跌入谷底,如果再怨天尤人,境況只會更糟,還不如接受現實,樂觀面對一切,鬥志昂揚地過好每一天。
從此,他決定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
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然後沿著鄉村小路晨跑10公里,就連大冬天也能跑出一身汗,穿著短褲也不覺得冷。
運動過後,他所有的煩悶都隨風消散,一整天都精神振奮,興高采烈。
張大中少時家貧,失去雙親,還被時代的洪流裹挾,正是因為這種樂觀的心態,才讓他一次次掙脫命運的束縛。
他用實力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低開高走」,他的人生劇本,掌握在他自己手裡。
生活越不幸,張大中這個樂觀主義者,越懂得調整心態,抓住一切機會實現逆風翻盤。
冒險家
「我寧可不安分地走出去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死守著這份工作。」
除了樂觀之外,張大中身上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歡冒險。
撥亂反正後,時代風雲變幻,大部分人繼續過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
而張大中卻孤注一擲,開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冒險。
他瞞著家人,寫信請求重審他母親案子,一心想為他母親王佩英平反。
堅持寫了幾個月,他終於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讓他到半步橋監獄辦事處,問了他一些問題,讓他繼續回家等消息。
這一等,又是三個多月。
他不甘心,繼續寫信發信:
每周我都給所有部門郵寄一批信件。
當時冤假錯案太多了,許多人都在尋求解決。
我知道唯有堅持不懈,才可能獲得機會。
為了這次機會,他每寫一封信,就是在進行一次冒險,畢竟誰也無法預料,時代未來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所幸,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1980年1月,法院為王佩英平反,還給張大中兄弟姐妹7人,每人發了1000元補償金。
這筆錢是張大中母親用換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使基金。
他的兄弟姐妹拿到錢,迅速給家裡添置了新傢具,新電視機。
而他不想將它肆意揮霍,而是想用這筆錢做點配得上他母親生命的事情。
於是,他把這筆錢分成兩份,一半用來結婚,另一半用來進行了生命里的第二次冒險:創業。
1980年,改革開放不過剛剛興起,張大中就勇於冒險,敢當時代的弄潮兒。
周末,他穿著乾淨的白襯衫,背著軍綠色舊書包,在脖子上掛塊牌子,寫上「刷煤氣灶,8毛錢一個」,開始當走街串巷的小攤販。
天氣炎熱,他上躥下跳跑了一天,拉到10個客戶,收入8塊錢,刨掉燒鹼、清漆、銀粉、刷子和抹布等工具的費用,他凈賺2元錢。
他付出了一整天的辛苦勞動,很疲憊,也很心酸,甚至有點想哭:
你坐在那裡,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歲後的樣子;
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輩子的工資,那簡直讓人感到絕望。
不過,張大中畢竟大膽邁出了奮鬥的第一步。
可惜,他不是一個滿足現狀的人,他一次次冒險,只為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
他果斷告別了走街串巷的生活,把家裡的廚房改造成工作間,製作落地燈送到農貿去賣,每盞燈賣6元,竟然真有人。
而且,當時物資匱乏,百貨商場也主動向張大中訂購落地燈。
張大中趕緊趁熱打鐵,叫家裡兄弟一起幫忙,製作了60盞燈拿出去賣,凈賺了160元。
當時,他一個月的薪資才30元,這筆巨款讓他信心大增,打算大幹一場。
不過,他製作的落地燈很粗糙,吸引力有限,很快就賣不出去了。
但張大中沒有放棄尋找新的商機。
他低價買回一批電子元件,組裝成音響放大器賣出去。
很快,訂單蜂擁而至,他用一個月時間組裝了100台放大器,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82年12月,張大中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丟掉「鐵飯碗」,冒險「下海」。
在辭職信中,他寫道:
我決定辭職,因為這份工作不符合我的理想。
從刷煤氣灶的小販,到身價幾十億,平民商人張大中是個當之無愧的冒險家。
如果沒有他冒險為母親平凡,他可能攢創業的啟動資金就要費盡心力。
如果他沒有冒險辭職,放棄「穩定」,他也不會在時代的浪潮里佔有一席之地。
創造者
「我一年365天都在工作,腦子裡永遠想著跟銷售有關的事。」
張大中不僅一手創造了價值36億的大中電器公司,他還創造了商業傳奇,以及日新月異的新生活。
當初,他辭職後,註冊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張記電器加工鋪。
創業之除,他和妻子擠在30平米的小房子里,地方本來就不不大,同時還要當工作室用。
為了騰地方,他把床搬進廚房,燒菜做飯則挪到走廊上。
他僱傭了幾個工人來幫忙,發計件工資,工人們每個月能賺七八十元錢,都很感激他,幹活也相當賣力。
而張大中自己是最努力的那個,他不但要監管工人,還要管採購原材料、改良產品、銷售成品……
他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參與整個環節的所有工作。
但他不知疲倦,還覺得興奮、快樂,因為他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
到1983年底,35歲的張大中在北京開了50家連鎖商店,還創辦了音響廠。
他的月收入達到2000元,這是當時許多工人5年的工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每年可以賺輛奧迪的錢」。
但張大中還在不斷破局,繼續創造新的商業奇蹟。
他發現音響廠利潤太低,資金周轉周期太長,賣電器原配件更賺錢。
於是,他立即調整方向,把主要精力用來銷售電子原配件。
隨後,他僅用了4年時間,就把他的收入翻了3倍。
1993年,45歲的張大中事業有了質的飛躍。
他在北京玉泉路開了一家音響城,主要銷售電子原配件、音響等電器。
當時,卡拉OK風靡全國,他的音響設備賣得很好,財源滾滾來。
但他發現北京賣音響的店都比較小,於是,他又想繼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他決定搞一把大的,他在玉泉路租下4000平米的商場,開了一家大中音響城,店內集齊了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音響品牌。
可惜,店剛開起來,就折戟而歸。
大概有半年時間,他的音響城始終沒有打開市場,一天的營業部連給店員開工資、付電費都不夠。
整整有半個月的時間,張大中都焦慮得睡不著覺,每時每刻都在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是他經商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他曾暗暗想過關閉門店:
如果到了賠不起的時候,我就打算認栽了,
撤回市中心,繼續開小鋪。
不過,一想到那些開小鋪的小老闆臉上的表情,
我就覺得丟不起這個臉,這比賠錢還難受!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再次創造奇蹟的契機。
熬過最艱難的半年,張大中的音響逐漸聚攏名氣,顧客如潮水般湧來。
生意步上正軌後,他又開始豐富店裡的產品,同時代賣電視機、空調、冰箱……
巔峰時期,他的音響城面積有1萬多平米,店裡的產品多達兩萬多種。
由張大中一手創造的新模式取得了成功,他不斷在北京城裡跑馬圈地、招兵買馬。
1998年,他的音響城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一時之間,他的商業版圖迅速擴張。
2000年,張大中在北京地區開辦了6家門。
1年後,他的連鎖店從6家升級成32家,佔據北京家電零售行業的半壁江山。
2004年,他的門店數量再次擴張到68家,除北京市外,周邊的所有縣城和3個市區都有大中電器的門店。
其中最大的一家門店,在北京的中央電視塔旁邊,店鋪面積高達2萬平米,還有配套的戶外停車場。
這家店自開業以來,每年的年銷售額都會超過10億元。
至今為止,它仍然是中國最大、最賺錢的家用電器店。
2005年年底,大中電器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00億大關,是北京地區家店零售業里當之無愧的的領頭羊。
這一年,張大中57歲。
他保持著良好的納稅記錄,為人低調,對待顧客、員工、親朋好友都親切熱忱。
有能力,人品好,他成為公認的模範企業家,還當選為人大代表。
從窮小子到企業家,張大中用自己的雙手,一次次創造奇蹟。
德商張老闆
「想想30年前我在哪裡,這條路就像是從地獄到天堂。」
無論自己的事業有多大,張大中最喜歡說自己是「店小二」。
他的辦公室很簡樸,甚至有點寒酸,他不熱衷於搞排場,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來巡視門店。
午餐時間,他會和員工坐在一起吃盒飯,有說有笑,從不端老闆的架子。
員工以及他身邊的朋友對他評價很高:
他從來沒有老闆的架子,特別有人情味;
他正派、誠實、韌性、冷靜、自信、堅持原則;
他既不見風使舵,又勇於挑戰自我。
和他合作的客戶說:
大中是個少有的好人,用中國話來說,我們往往稱一位有學問有文化的商人叫儒商,我想大中應該叫『德商』。
真的是這樣嗎?
創業初期,張大中還在為生存奮鬥。
他看見一個員工穿著很破的鞋子,第二天就把自己8成新的鞋子送給員工。
發達後,他給員工發獎金從不手軟,那些多年前中途退出的老人,每月照舊能收到工資。
他為人厚道,對那些背叛他的人也是如此。
他手底下的採購經理中飽私囊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他卻沒把人送進監獄,有人被舉報抓進監獄,他還去幫忙撈人。
這樣的老闆,當然能得到員工的擁戴,他對待每個人都細心妥帖。
有次,他聽說客戶的司機即將結婚,馬上就給客戶的司機送了一個紅包。
這樣的張老闆,和他相處過的大部分人,都對他讚不絕口。
但對待工作時,他嚴肅認真到讓部下感到害怕。
曾有個總經理叫胡凱,很怕他,可沒想到的是,胡凱有天晚上陪客戶喝酒,第二天就沒有醒來。
這件事讓張大中大受打擊,他已年近60歲,也是該退休的年紀,深覺體力跟不上。
然而,他的孩子並不想接他的班,他倍感無奈,決定把他一手創辦的大中電器賣掉。
決定好賣掉公司,退出江湖後,公司賣給誰?
怎樣才能退中求勝、退得漂亮,成了張大中最關心的問題。
作為縱橫江湖30年的大佬,張大中雖然是個德商,但他本質上仍然是個精明的商人,他的博弈手腕並不比任何一個人少。
(永樂電器創始人陳曉)
曾經,為了對抗國美、蘇寧,搶佔市場份額,張大中和永樂電器創始人陳曉聯手,結成聯盟。
2006年,陳曉還主動交給張大中1.5 億元保證金,承諾一年內與張大中的公司合併。
不過,兩人剛剛對外宣布合併,陳曉又背著張大中與首富黃光裕密談。
三個月後,陳曉就把公司賣給了黃光裕,陳曉搖身一變成了國美電器的新任總裁。
陳曉的背叛,深深「傷害」了張大中,他賭氣退回陳曉給的保證金,把陳曉告上法庭。
隨後,他宣布與陳曉的合作無效,與黃光裕誓不兩立,還說黃光裕派人去他的公司當「間諜」。
那幾年,家店零售市場真可謂是諸侯混戰,一片槍林彈雨。
2007年,張大中決定賣掉公司,能買得起的人不做他想,只有「死對頭」黃光裕,以及蘇寧的張近東。
張近東也很給他面子,第一時間找上門來,報出了 30 億元的高價。
當時,張近東和黃光裕的爭霸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聽說張近東要買大中電器,黃光裕也坐不住,趕緊來摻合一腳。
張大中和黃光裕的恩怨由來已久,他撂下狠話:
你必須比蘇寧(出價)高 20% ,否則我寧願 30 億元跟蘇寧談,也不跟你談。
最終,利用國美和蘇寧的市場競爭矛盾,張大中如願以償,把公司賣出了36億元天價。
他還聰明的要求黃光裕給現金,分一年打款。
2008年,黃光裕入獄前一個月,張大中剛好拿到黃光裕打來的最後一筆款項。
昔日的老對頭黃光裕鋃鐺入獄,陳曉臨危受命,掌權國美。
他不無得意的說:「張大中不會再參與到家電這個行業中來了。」
確實,張大中已經退出江湖。
他成立了北京大中投資有限公司,開始炒股,搞投資,江湖與硝煙紛紛成了往事。
空閑時間,他專心享受生活,讀書、打球,環球旅行……
每年除夕,他還喜歡把身邊的朋友們聚在一起吃飯、放煙花,守歲……
可還不到一年,陳曉和黃光裕家族發生股權糾紛。
黃光裕的妻子杜鵑找到張大中,希望他重出江湖,替代陳曉。
2011 年 3 月 ,陳曉在股權戰爭中落敗,被踢出國美,接替他的人正是張大中。
很多人都說,張大中已經這麼有錢了,不可能還在乎國美給他的這十幾萬年薪,他去接陳曉的班,只是為了報當年的一箭之仇。
他本人坦然回應:
國美電器是中國家電市場的領航者,黃先生是個非常敬業的企業家。
他打造的企業聘請我,我覺得用北京話講,人家看得起你,咱們應該給面子是不是?
張老闆骨子裡仍然是個厚道人。
他答應杜鵑的要求,是因為欣賞黃光裕的為人處世,就如同他不欣賞陳曉的為人一樣。
德商張老闆,對手來了他有鐵血手腕,朋友來了他有柔情胸懷。
作者:朱小鹿&七月
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