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禁止搬運和抄襲,違者必究!
曾經的日本是半導體行業的霸主,美國公司也不是日本晶元企業的對手。可隨著美國對日本半導體展開一系列的行動,日本半導體走了下坡路。
現在台積電掌握世界領先的技術,要說美國對台積電沒有想法,恐怕不太可能。有日媒表示,台積電正在走我們的老路。
日本半導體經歷了什麼?台積電能否走自己的路?
曾經的日本,現在的台積電
美國對於半導體先進技術的追求有非常深的執念,尤其是近幾年,對於半導體行業的動作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2020年以前,美國沉浸於晶元進口,用花錢的方式解決晶元產能,滿足本土的晶元需求。到了2020年以後,美國開始制定各種半導體發展技術,包括邀請台積電到美國建廠,拿出520億美元用作晶元補貼。
還有試圖把韓國,日本以及台灣省拉入群聊,組建「晶元四方聯盟」。
美國如此大費周章參與半導體行業的布局,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那個時候日本半導體如日中天,放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地區是日本的對手。其中日本東芝更是處於壟斷地位,能想到的晶元領域幾乎都有東芝的身影。再加上日本電氣,日立等公司,使日本半導體在美國面前大放異彩。
1985年,日本晶元佔全球市場份額的50%,到了1988年,份額再次提升至67%。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全球每三顆晶元,有兩顆是來自日本。要是佔有率高也就罷了,關鍵是質量還好。
美國同樣的晶元在日本晶元面前,根本不是對手。質量好還不夠,價格也便宜。
彼時美國本土最強的英特爾,AMD等公司,在日企面前節節敗退。美國會放任日本半導體這般發展嗎?顯然不會。
正常的競爭方式毫無勝算,於是美國作為問題製造者,想辦法給日企扣上了竊取技術的大帽子。美國緊扣技術泄露這個話題,對日本展開一輪又一輪的調查,沒有證據就製造證據,總之就是坐實了日企竊密的「事實」。
最終逼迫日本與美國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定》,大致內容是日本企業不僅需要提價銷售晶元,而且還要與美企技術共享。
一番操作之下,日企失去了最重要的價格以及技術優勢。然後美國趁此機會扶持日本的競爭對手,也就是韓國以及台灣省。
韓國三星,SK集團獲得了大量的美國資本扶持,台灣省的台積電得到了美國公司的晶元代工訂單。如此一來,日本半導體從如日中天變得了日薄西山,再也不是美國的對手。
現在除了掌握光刻膠材料以及部分半導體設備核心技術之外,已經失去了晶元製造領域的話語權了。
曾經的日本是否等同於現在的台積電呢?仔細深究,會發現台積電和日本半導體有很多的共同點,都是世界領先,然後被美國加以關注。但是美國對待台積電的方式更委婉,用邀請建廠,拉攏加入群聊的方式,讓台積電和自己站在一起,但對於結局,不知道會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台積電能否走自己的路?
劉德音攤牌表示,大陸只佔台積電10%的業務。這樣的表態明顯偏向於美國市場更為重要。而在劉德音攤牌後,日媒對此發出了感慨,表示「台積電正在走我們的老路。」
當下的台積電,也在日本建廠。通過與日本企業合資的方式,總投資86億美元修建一座成熟製程晶元工廠。日本民眾以及部分媒體對此並沒有太大的熱情,反而從台積電身上看到了曾經無比輝煌的日本半導體。
日本半導體之所以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就是被美國給盯上。一旦掌握了讓美國動心的技術,那麼美國就會想方設法拿到手。
除了日本半導體,法國的阿爾斯通公司也是這樣。美國通過逮捕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順利獲得該公司的電氣能源業務以及核心技術。從此美國通用電氣崛起,阿爾斯通衰敗。
類似的例子不止一兩個,現在的台積電被美國邀請建廠,索要數據資料,還試圖從台積電挖人才,彷彿在走日本的老路。
美國的真面目已經流露出來了。問題是台積電能否走自己的路,不讓美國的目的得逞呢?
其實是可以的,前提是台積電如何對待美國的晶元補貼。在美國制定的晶元補貼法案中提出一項要求,獲得美國補貼的企業,十年內不能投資中國以及其它市場的半導體,否則將收回這筆資金。
台積電赴美建廠的目的就是為了這筆補貼,可如果拿到補貼,以後就只能在美國建廠,台積電的話語權會被削弱。若台積電放棄補貼,那麼大好的市場機會就在眼前,就看台積電有沒有這樣的覺悟了。
總結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看重美國技術,迫切需要美國市場的營收支持。可是看起來越是香甜的蘋果,有可能是顆毒蘋果。只希望台積電能看清現實的迷局,別被帶跑偏了。
你認為台積電能走自己的路嗎?
了解我,了解更多科技領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