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讓70年前那段立國之戰,重新登上大銀幕。其背景是以第二次戰役期間,我志願軍9兵團在朝鮮長津湖地區對美軍陸戰1師的血戰為原型創作。而這裡的9兵團就是當時隸屬於3野一支強大的機動作戰兵團。9兵團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其戰功和殲敵人數在入朝作戰的6個兵團中僅次於4野組成的13兵團。
可以說從《長津湖》中走出來的9兵團是一支真真實實的英雄部隊。
電影《長津湖》劇照
說到的「兵團」這個單位,其實並非我軍獨創,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也是有兵團建制。正巧,國軍中也有一支隊伍叫9兵團,也就是當時在東北大名鼎鼎的「廖耀湘兵團」,該兵團在遼西會戰中被我軍包圍和殲滅,但不可否認,在國軍這麼多兵團中,9兵團的戰鬥力一直排名前列,其戰鬥力不可小覷。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對我軍和國軍兩個王牌「9兵團」進行對比,到底孰強孰弱呢?
出徵到戰場的九兵團7連(劇照)
兩兵團紙面實力情況
先說我志願軍9兵團。
在抗美援朝開始之前,第9兵團隸屬第三野戰軍,作為關內的我軍的一線機動戰役兵團,一直被部署在福建,準備收復寶島。因此作為一支尖兵,9兵團的部隊一直是處於滿編和超編狀態的,當時兵團下轄3個軍(20軍,26軍,27軍),但不同於3野其他部隊一個軍下轄3個師,9兵團每個軍都有4個師。人數約5萬人。配屬過來的3個師是12縱(陸改海)之後,其所屬的第88、第89、第90師分別改隸第26、第20、第27軍建制。
因此3個主力軍加上配屬的兵團特種部隊以及指揮機構,9兵團的人數在15萬人以上。
9兵團令人震撼的冰雕連
人數上9兵團超過國內戰場一般兵團,在火力上9兵團在準備海峽作戰之初就已經得到了大量的加強。當時主力20、26和27軍都是3野一等一主力部隊。特別是20和27軍更是一直被當成兩把頭號尖刀來使用。能成為王牌裝備自然不會差。
王牌27軍濟南第一團
9兵團的強大主要體現在炮兵上。
在當時9兵團雖然沒有直屬的炮兵部隊,但這3個步兵軍,每個軍卻有一個直屬的炮兵團,分別是配屬給20軍的炮兵11團(36門美製105mm榴彈炮),26軍炮兵14團(36門日式75mm野炮) 27軍的炮兵16團(18門日制75mm野炮、9門美製105mm榴彈炮)。合計3個重炮團,因此9兵團直屬的大口壓制火炮達到了99門。
淮海戰役中的3野炮兵
當然除了軍屬炮兵之外,師屬炮兵的力量也很強大。
20軍58師的炮兵團下轄的的炮兵團有16門山炮,27軍的師屬炮兵力量有100門(92步兵炮、日式/美式山炮、100mm以上迫擊炮混搭),所以9兵團的師屬炮兵團一般壓制火炮為9-12門制山炮營和9-12門制的迫擊炮營,而9兵團12個師,擁有的山炮數量應該在110-140門之間,重迫擊炮數量也差不多。
所以整個9兵團壓制火炮應該在350門之間。這個火力水準可能相較於美軍算比較弱,但相比2年前的其他國軍,可謂的碾壓式優勢。
對黃維發起總攻的3野炮兵(劇照)
再說廖耀湘的9兵團。
在國軍解放戰爭組建的兵團裡面,要說裝備和紙面實力最強的兵團那就是非廖耀湘的機動第9兵團莫屬了的。其戰力的保證是下轄部隊質量極高,即使是號稱關內最強的邱清泉第2和黃維第12兵團也要稍遜於它。巔峰時期的廖耀湘9兵團下轄6個軍,分別是:新1、3、7,第49、52和71軍。
遼瀋戰役西進的廖耀湘兵團(劇照)
其中新1新6是國軍最強五大主力之一,一個兵團裡面有5大主力中的兩個,除了第2兵團就是廖耀湘了。除了兩個王牌之外,全美械的71軍和半美械的52軍戰鬥力也是很強悍,其中71軍在抗戰中屢立戰功,在四平作戰中多次阻擋住東野的攻勢,而52軍則是號稱的是五大主力之外的國軍 「第六大王牌」。而剩下的49和新3軍則算是魚腩部隊。因此第9兵團真正戰鬥力主要集中在這4個軍隊身上。
巔峰時期的9兵團有6個軍18個師將近15萬,人數與我軍9兵團接近。
浩浩蕩蕩的廖耀湘兵團(劇照)
那麼這個號稱國軍最強機動兵團的裝備如何呢?
拋去的輕武器不談,這裡著重講重武器(統計數據算上遼瀋戰役最後階段脫離9兵團獨自逃往營口的52軍)。廖耀湘兵團在成立時直屬炮12和炮16團(各兩個營),裝備有美製155mm和日本75mm野炮各24門,合計48門。而在軍屬炮兵中,新1軍山炮31門、榴彈炮12門,新6軍山炮3門、榴彈炮8門(剛被我民主聯軍重創),新3軍山炮12門、榴彈炮3門,52軍野炮4門、山炮11門,71軍山炮5門、榴彈炮5門。49軍山炮20門和野炮9門
因此整體來算,國軍9兵團的榴彈炮48門,野炮27門,山炮82門,合計壓制火炮的157門。
駐印軍炮兵
兩兵團紙面實力對比
在了解完國軍和我軍9兵團的紙面編製之後,其實就能明白的我軍比起強在哪裡。
首先是裝備硬實力上,國軍廖耀湘兵團的壓制火炮最多也才157門,而當時我9兵團壓制火炮是其1.5倍,如果算上重迫擊炮那就是2倍。在人數均等且都是15萬人的情況下,這個火力差距是無法彌補的。在兩軍交戰過程中9兵團的炮兵,完全可以在開戰前癱瘓國軍的炮兵部隊。因此從裝備硬實力上9兵團要穩壓廖耀湘兵團。
淮海戰役期間的華野炮兵(劇照)
其次是在實戰經驗上,之前說過9兵團是一直英雄組成的部隊,基本上華野(3野)所有的惡戰、險戰都經歷過的,與其交戰的國軍也是第五軍、整編7、25、48、74整編師這樣的國內一線王牌,因此其基層指揮員戰鬥素養得很強,這一點其實可以從9兵團執行穿插的長津湖的作戰中貫徹行動就能體現。而第9兵團雖然也有駐印軍這樣戰鬥素養強的軍,但同時也有新3和49軍這樣的魚腩軍,而他們往往會成為被利用的突破口的,這個短板將被無限放大。因此在這一點上我9兵團更勝一籌。
3野英雄部隊在授勛
最後是戰鬥意志上。
這一點是國軍軟實力中,最為致命的。我軍9兵團多是人民子弟兵,這些隊伍是從群眾中來到的,他們知道是為何而戰,因此在作戰中鬥志最為昂揚,在進攻濟南的作戰中27軍乾淨利落解決戰鬥,在抗美援朝作戰中,20軍和26軍死守戰地不動搖,在減員將近5成的情況下依然完成對長津湖美軍的打打擊。而陣地上的「冰雕連」只是9兵團頑強作戰的縮影。
遼瀋戰役中被俘虜的國軍
反觀國軍隊伍,即使是戰鬥素養和文化素質高的駐印軍、71軍等內部也是官僚盛行、經常走私和倒賣物資,作戰隊伍不像隊伍。特別是在遼西戰役中,廖耀湘的「滾筒式指揮」和大量的被俘人員,以及東野在遼西大地輕鬆寫意的追擊上看,這支廖耀湘兵團的戰鬥意志可見一斑。
大決戰中一潰千里的廖耀湘兵團(劇照)
雨田君說
其實兩個9兵團對比只是關公戰秦瓊,但這也從側面展現了9兵團的裝備在國內確實是屬於首屈一指的,而就是這樣一支王牌部隊,在裝備上和對面的美軍第十軍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在雙方武器的對比中,除了步兵武器和火炮落後之外,美軍還有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以及的天上的飛機支援。
因此後勤保障無憂、裝備精良的美軍相比,我9兵團在缺糧少衣以裝備劣勢上,完成長津湖大捷,本身就是一件壯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