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經常聽旁邊朋友說;環境不景氣,生意難做,要堅持不住了。實體企業難嗎?難。但這也是諸多行業的現狀,很多中小型企業都在苦苦掙扎,畢竟在很多老闆心中熬得過同行你就是贏家。
健身器材
謝總跟我有著十幾年的交情,他為人聰明、頭腦靈活,在浙江永康開了一家健身器材加工廠。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企業有著200多人的團隊規模,但是老謝卻發現這生意是越來越難做,同行越來越多。之前他們周邊做健身器材的公司不超過十家,現在大大小小的企業加起來有一二百家。雖說整個健身器材市場份額有所改觀,但是供大於求的局面仍然存在。
為了改變現狀,老謝開始重視新品研發;他花費近百萬研發了一款新品,並推向市場。結果不出一個月就被同行仿製,而且售價要比他低很多;面對這樣的現狀老謝已經司空見慣,因為老謝雖投入研發資金但是技術核心也是看得同行的。想要維權遙遙無期,老謝面對這樣的情形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健身器材
前幾天一起吃飯問及這件事,老謝無奈地搖了搖頭,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現在用工成本、土地租金、原材料價格等等都在上漲,整個市場趨於飽和,唯獨利潤在進一步壓縮。
2.仿品比正品便宜30%,這對專心做產品的公司而言是致命的。一款好的產品需要前期技術的投入、資金的投入,最重要的還是時間上的投入;當你的產品投向市場可能到時候已經不適合現下發展的現狀了。所以只能模仿,這種方式見效快、成本低;因為你不做,你一點市場都沒有。
現在老謝從同行那裡將仿製他產品的團隊高薪挖了過來,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借鑒、模仿同行;這種做法我雖說不上好,但也不會支持。
長遠來看,一味地模仿在短期的路會走得比較順暢一點,但這也會陷入無休止的內卷當中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利潤越來越低,品質越來越差。但是隨著消費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注重品牌、產品質量、加工實力等諸多因素;那種差不多能用的心態已經逐漸發生轉變。如何避免"摩托車事件"的重蹈覆轍,不被市場淘汰,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