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是相對於地球引力來說的,是人體本身的重量。感受重力,需要人體與地面之間保持既相吸又相斥的關係。這種關係很微妙,把握在渾元樁習者身上,即為人體既松沉向下接受地球引力又提拔向上心存拔地欲飛之念。有松沉而無提拔,不過似一堆泥巴而已,怎能感受到自我重力的存在?一把大鎚不拎起來你怎知它的重量?在人與地面的相互爭力作用中,地球引力是絕對的,與之相爭的斥力是相對的。站樁者立在地上,引力大了易導致身體鬆懈,斥力大了又容易產生身體僵勁,懈和僵均為站樁者與地面爭力失衡的表現,都難以體認自身的重力。長期的渾元樁訓練,其首要任務便是通過放鬆去掉習者超出地面引力的那部分斥力(即身體支撐的多餘用力,俗稱僵勁),達到引力與斥力的二力爭衡,使站樁者從這種爭力中體認自身重力,是謂松沉勁。
重力又不單單是相對於地球引力來說的。比如小孩玩的彈弓,左手端弓架前推,右手握內置彈丸的彈斗向後扯。仔細分析,前推之手含有相對於後手的引力,後扯之手也有相對於前手的斥力,也可以說兩手之間互有引力和斥力,這二力相爭便決定了後手具有向前的重力。將此原理運用至渾元樁訓練中,便不難理解習者各部位渾元互爭狀態下各個點內蘊的重力特性。試看,頭部虛領與臀部下坐,其爭力兩端是互有重力的;兩臂之間的開合,其爭力兩端也是互有重力的;大臂、小臂互為地擰裹,其爭力兩端更是互有重力的,凡此不勝類舉。可否直接地說,引力決定重力,斥力決定爭力。在渾元樁著力均衡的樁架上,任何一點與其對應的另一點,都含有相互作用的重力與爭力,無數個點相互之間,每個點都能找到與其矛盾對立統一的另一點,最終構成整體力的渾元一爭。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身各部位的互為牽掛以及自身與身外的互為牽掛,皆為生成重力與爭力的綜合體現。
樁架的任何一點存有微許僵勁,馬上會引起整個樁架的爭力失衡,相應習者作用於體外的就不是渾元一爭的整體重力,故拳論曰「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掄大鎚砸一重物,不管用力向前還是向下,但最終力量是向下的,而且呈加速度,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能大大增加大鎚砸物的重量。如果大鎚的重量為30斤,那你最好用剛好能克服30斤的力度去砸物,用力不及則掄不動大鎚,用力過之又會克服大鎚重力向下的運動慣性,一來砸不了幾下就累了,二來重物的反作用力會震得你手臂生疼。可以這樣說,當掄起大鎚時,是蓄力的過程,大鎚與地面產生爭力;大鎚落下時,是發力,大鎚與地面產生引力,是大鎚重力的作用,發力時身上千萬不要發緊,一緊砸物反而無力。
由掄大鎚之理推向大成拳發力。儘管大成拳有下劈、上鑽、遠炮、近崩、橫削、斜栽等不同方向的發力,但歸其一點,發力者的身體重心最終是向下接受地球引力的,為此拳論上講「蓄力身形為高,發力身形為低」。即使發力向上的鑽拳,發力者本身也有一個手鑽身沉的互反爭力。既為拳技,就要用力,何談「無力中求有力」呢?須知這種用力是運動機體克服地球引力、克服空氣阻力、克服外界物體反作用力的用力,無過之亦無不及。一言以蔽之,拳技的前半段為蓄力,體內充滿爭力,自身與身外也有爭力;後半段為發力,是運動機體與打擊目標及地球引力刻意相吸的過程,是重力作用於體外的一種體現。一用力(發緊)即為拙力,拙力勢必影響到整體重力作用於外界的功效,此即「無力中求有力」。自身與身外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二力相接,又會產生彼此爭力,所以王薌齋先生說「蓄髮如一」。可見,爭力與重力始終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統一的兩部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大臉貓微笑】 宗旨:人體大葯,向內求法
如若轉載請標準來源,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