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迷魂記》(1958)韓國預告版海報
剛滿24歲的哥倫比亞公司演員金·諾瓦克Kim Novak(1933-)雖然已經出演過好幾部電影,但《野餐Picnic》(1955)一片才真正讓她成為一名新晉的大牌明星。
她不僅擁有豐盈的體態、露骨的肉慾,而且傳言說她很難相處。
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她在彩色電影里顯得十分上鏡,她讓人屏息的特質則暗示著她既觸手可得又遙不可及。
但是,她有時需要所謂的「特殊處理」。
金·諾瓦克並非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最後關頭的妥協選擇,實際上,她是《迷魂記Vertigo》(1958)中這個富有挑戰性角色的其中一位候選人。
詹姆斯·史都華(右)和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同時,她也是一件知名的「商品」,不僅在《時代》雜誌的封面上出現過,還是當時好萊塢頗具票房號召力的明星(這樣的明星只有兩三個)。
她的出現與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1908-1997)相得益彰,而這一點是星途未卜、默默無聞的維拉·邁爾斯Vera Miles(1929-)所不能企及的。
維拉·邁爾斯的藝術照——其實金·諾瓦克最初是作為替補之一,就是因為她和維拉·邁爾斯非常神似
合作過《伸冤記The Wrong Man》(1956)的維拉·邁爾斯因為懷孕不得不退出《迷魂記》劇組。
當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認為《迷魂記》中的這個角色會讓維拉·邁爾斯成為一個巨星,一名真正的演員。
電影《迷魂記》(1958)劇照,維拉·邁爾斯
「多年來,」維拉·邁爾斯之後反思,「他的電影里只存在一種類型的女人——瑪德琳·卡洛Madeleine Carroll(1906-1987)、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和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1929-1982)。我嘗試著討好他,但我實在是做不到。我是個頑固的人,而他想要的是那種可以被塑造的人。」
至於《迷魂記》,她還是嘆了口氣說:「他拍了他的電影,而我有了自己的兒子。」
由於維拉·邁爾斯跟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合約還未到期,她不得不參加他製作的幾個電視節目,後來還在《驚魂記Psycho》(1960)中演了一個配角。
後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說到維拉·邁爾斯總是氣不打一處來:「我對她完全沒有興趣了,我覺得自己跟她不怎麼搭調。」
電影《迷魂記》(1958)劇照,維拉·邁爾斯
當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在1976年秋天詳細地討論《迷魂記》時,弗朗索瓦·特呂弗說維拉·邁爾斯或許可以呈現出他想要的感覺,但她的替代者金·諾瓦克天生就適合演劇中那位被有剝削嗜好的男人改造了兩次的堪薩斯姑娘(維拉·邁爾斯也來自那裡)。
金·諾瓦克為電影《迷魂記》(1958)做的定妝照——維拉·邁爾斯最終喪失了成為巨星的一次機會,成全了金·諾瓦克
在那次談話中弗朗索瓦·特呂弗特別做了一個類比,「維拉·邁爾斯像是在地面上行走,而金·諾瓦克看似處於漂浮的狀態——她正是《迷魂記》需要的那種幽靈式的人物」。
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平靜地回答:「也許吧,但至少我可以把新人扔進水裡面。」
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因此,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不得不強迫《迷魂記》最終選定的女演員擔任替代品的角色,去替代他最初選定扮演這個角色的人。當然,這也正是《迷魂記》的核心主題。
由於維拉·邁爾斯的懷孕,導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開始有些怨恨維拉·邁爾斯,因為他為她安排的計劃就此深陷困境。
電影《迷魂記》(1958)宣傳照,詹姆斯·史都華和金·諾瓦克
「大多數演員都是愚蠢的小孩,」他不止一次這樣說,尤其是在《迷魂記》的背景下,「想一想金·諾瓦克吧。在《迷魂記》的第二部分里,當她披著深色的頭髮、看起來不那麼像金·諾瓦克的時候,我依舊讓她完成了表演。但我讓她主演這部電影的唯一理由是維拉·邁爾斯懷孕了。」
麗塔·海華斯(左)和金·諾瓦克在電影《花紅酒綠》(1957)首映式上合影
自從金·諾瓦克在《花紅酒綠Pal Joey》(1957)劇組「整蠱」過「愛神」麗塔·海華斯Rita Hayworth(1918-1987)後,開始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對於這個來自貧民窟的女孩而言,只要價錢講好,什麼都好說,她也知道自己是公司的「搖錢樹」。
最初,金·諾瓦克是極不願意拍攝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她自己也沒想到的是,她這一生唯一能被人記住的恰恰是出演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迷魂記》。
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多年過後,金·諾瓦克承認說,「開拍前,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叫我去了一趟服裝設計伊迪絲·海德Edith Head(1897-1981)那裡,她給我看了一套設計畫稿。
伊迪絲·海德曾是電影《後窗Rear Window》(1954)和《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1955)里格蕾絲·凱利造型和服裝的負責人。
伊迪絲·海德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設計的服裝影像
金·諾瓦克本來希望伊迪絲·海德也能幫她設計幾套像格蕾絲·凱利在電影中穿的非常漂亮的服裝。
伊迪絲·海德(右)和格蕾絲·凱利在電影《捉賊記》(1955)片場內正在討論服裝面料
但當她看完伊迪絲·海德為《迷魂記》設計的那些畫稿後,直接告訴伊迪絲·海德,「不好意思,我不穿黑色的鞋子」。
伊迪絲·海德回答說,「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要你穿的」。
伊迪絲·海德和她設計的服裝手稿的影像
金·諾瓦克接著懟過去,「我相信導演不會介意的」。
後來金·諾瓦克在為了紀念《迷魂記》重新上映接受採訪時回憶到:「我當時認為我穿什麼樣的鞋子他都不會在乎。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導演,對服裝如此挑剔,不僅會講究服裝設計的樣式,還會在乎服裝的特定顏色。他最想要我穿的兩樣東西是黑色的鞋子和灰色的套裝。」
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這身灰色的套裝現在看著也不過時
「伊迪絲·海德給我看了那套灰色的套裝後,我說,『我的天,穿上它表演太困難了——這衣服太緊了』。接著。我們試穿了那條黑色的裙子,結果更糟,於是我說這衣服太束手束腳了』。她回答我說,『那麼,也許你最好跟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說一下』。」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伊迪絲·海德(右)在電影《家庭陰謀Family Plot》(1976)環球片場合影
實際上,鞋子就是第一個癥結所在。「金·諾瓦克說她不可能穿這樣的鞋子,」伊迪絲·海德回憶說,「因為鞋子會放大她小腿肉多的缺點。」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伊迪絲·海德為她準備的服裝成為金·諾瓦克與他們爭執的焦點,這很像早前與妮塔·納爾迪Nita Naldi(1895-1961)的分歧。
電影《迷魂記》(1958)片場內,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金·諾瓦克
「金·諾瓦克小姐帶著各種我無法接受的成見來到片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說,「我不喜歡跟演員爭論——更沒理由把電工也卷進我們的麻煩中。所以我到她的化妝間告訴她,我設計那些套裙和髮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她可沒那麼容易就被說服。「任何衣服我都會穿的,」金·諾瓦克邊說邊急忙趕回伊迪絲·海德的辦公室尋求庇護,「只要不是套裝,只要沒有灰色,其他的都行。」
電影《迷魂記》(1958)片場內,左起:金·諾瓦克、詹姆斯·史都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接著,伊迪絲·海德給她看了劇本中的相關幾頁內容:「這個女孩必須看上去像剛從舊金山的大霧中緩緩走出來一樣」——她掛著蒼白的面容,頭頂梳過的金色假髮,身穿灰色的套裝,戴著白色的手套。
「她不僅會走在舊金山的街頭,還會開輛小車。」伊迪絲·海德向金·諾瓦克解釋道,「那裡每個人都穿著套裝,而且劇本明確地指出要穿一套灰色的西裝。」
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如果一定要穿,」金·諾瓦克繼續說,「我傾向於紫色或白色。」
「伊迪絲·海德,把這件事處理好,」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聽到持續不斷的爭論後說,「我不在乎她穿什麼——只要是灰色的套裝就行了。」
在《迷魂記》中,金·諾瓦克穿了灰色的套裝、黑色的鞋子、黑色的晚禮服、寬大的白色外套,以及導演要求的其他所有衣物。
詹姆斯·史都華和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看到成片後,金·諾瓦克也許意識到導演一直以來都是正確的,很少有女演員的衣服和照片的驚艷程度比得過《迷魂記》中她的衣服和照片。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即使50年後再看,她的服裝似乎也不怎麼過時。
跟這部電影一樣,她的服裝也屬於永恆的範疇。
電影《迷魂記》(1958)外景地,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金·諾瓦克
從影片的前期準備到實際拍攝,導演與演員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不斷地升級。
「我從來沒有和他吃過晚飯、喝過茶或做過其他什麼事情,」金·諾瓦克回憶說,「除了有一次全體演員一起聚餐,而且那次我還遲到了。這不是我的錯。可是我猜他會認為我是為了搞個什麼大牌式的入場才姍姍來遲的。他因此對我抱有成見。拍攝期間,他從來沒有真正地跟我講過他的所思所想。」
詹姆斯·史都華(左)和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就像之前的許多女演員一樣,金·諾瓦克從來都不太確定「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是否喜歡過我」。
多年來,金·諾瓦克少量被記載下來的有關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言論都顯得很冷漠。
電影《迷魂記》(1958)片場內,左起:詹姆斯·史都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金·諾瓦克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迷魂記》被視為史上最佳的影片之一後,她的言語才顯得樂觀一些:這個角色和影片「稱得上是我早前在哥倫比亞公司經歷的真實寫照。公司高層告訴我們,『你是特別的、是不同的,我們需要你』」,然後有人會說,「『我們需要你,可是我們希望你身上有其他人的風格』」。
電影《迷魂記》(1958)劇照,金·諾瓦克
這一情況跟女演員在《迷魂記》中的角色簡直如出一轍,後來她也承認了這種說法。
金·諾瓦克認為「這個(片中的)男人告訴我要扮演一個角色——我該做什麼、該穿什麼……」
詹姆斯·史都華表示贊同:「影片還在拍攝的時候,我就感覺到這是一部極其個人的電影。」
詹姆斯·史都華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為《迷魂記》創作定稿劇本的薩繆爾·A·泰勒Samuel A. Taylor(1912-2000)也這樣認為:「像我一樣,任何在拍片期間看到他的人都會發現,這是一個真真正正讓他感受深刻的故事。」
《迷魂記》是金·諾瓦克職業生涯的高潮,此後,她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了。
1959年5月,加利·格蘭特和金·諾瓦克在戛納的一個晚宴上合影
57歲時,她退出影視圈,離開好萊塢,和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羅伯特·馬洛伊Robert Malloy,一名獸醫,共同經營了一家畜牧場。
對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而言,《迷魂記》是一次有關他的終生迷戀的證明,他的「迷戀」指的是根據心中金髮美女的理想模型將女演員加以改造。
金·諾瓦克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他負責監督女演員在銀幕上呈現出的一切東西,不論是髮型、服裝、化妝、鞋子,還是攝影角度和最終的剪輯。
縱觀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生活和事業,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同時這也牽涉到壓抑與文雅、現實與藝術的衝突問題。
詹姆斯·史都華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他說,「我拍這部電影是為了展現男人如夢般的特質」,而這個男人正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自己。
像《迷魂記》里的詹姆斯·史都華一樣,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選擇的是幻想而非現實,就這一點看,電影是實現幻覺的完美媒介,因為精心設計和巧妙呈現的女演員之美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幻覺(正如英格麗·褒曼所言,「頭髮是假的牙齒是假的,衣服……和燈光演繹出各式各樣的奇蹟……」)。
詹姆斯·史都華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但從藝術作品和奇思妙想中衍生出的更為深刻的現實沒有一絲造假的痕迹。
那麼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男演員之間的關係呢?他栽培諸如加利·格蘭特Cary Grant(1904-1986)、約瑟夫·科頓Joseph Cotten(1905-1994)、詹姆斯·史都華和亨利·方達Henry Fonda(1905-1982)這樣的男演員是出於純粹的利益目的,而且,這也正是他栽培他們的原因。
電影《迷魂記》(1958)美國藍光版封套
可是,他們之間不存在堅固的友誼。據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授權傳記作家所言,「他跟那些有名的(男)明星都沒有什麼深交,即便他很喜歡他們並盡量經常跟他們合作,比如加利·格蘭特和詹姆斯·史都華」——實際上,他和這兩位演員分別合作過四次。
左為詹姆斯·史都華的半邊臉,右為加利·格蘭特的半邊臉,就成了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心中最完美的男性臉龐
對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而言,特別是詹姆斯·史都華更像一個合作者,不僅是因為詹姆斯·史都華的個人公司經常對影片投資,而且詹姆斯·史都華本人參與從劇本創作到後期製作的各個階段,這種方式對加利·格蘭特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電影《迷魂記》(1958)片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詹姆斯·史都華(左)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同詹姆斯·史都華關係非常親密,默契良好,但在私底下兩人很少接觸,回了家也不通電話。
不過在片場只需要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一個眼神,詹姆斯·史都華就知道該怎麼去演。
詹姆斯·史都華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詹姆斯·史都華說,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幾乎從不和演員討論具體演法,他選擇的演員一般都要能夠明白他的意圖,只要導演一聲「開始」,自己就知道該怎麼表演才行。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有時候會從大椅子上站起來,走過來對詹姆斯·史都華說:「這場戲有些tired了吧?」然後不多說一句話,又走回去坐下。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詹姆斯·史都華右)
詹姆斯·史都華就明白了,導演對他掌握的節奏和時機不滿。
他們之間的這種交流沉默而有效,經常只需雙目對望就一切瞭然,難怪有人將他們戲稱為「希區柯克夫婦」。
可惜的是,《迷魂記》在美國上映時不僅票房失敗而且惡評如潮。
詹姆斯·史都華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當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私下則歸罪於詹姆斯·史都華太老,對觀眾已經沒有吸引力(可第二年他用了更老的加利·格蘭特演《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獲得成功,可見不是這個原因),以後再也不願和他合作。
哪怕詹姆斯·史都華主動示好也不肯,只是兩人後來仍保持了比較友好的關係。
詹姆斯·史都華在電影《迷魂記》(1958)中的影像
其實詹姆斯·史都華也不是一貫的溫順,他有時候也很自負。
如果一場戲他堅信自己的感覺是對的,他拒絕服從任何人的意見,包括導演,他會沖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咆哮、爭辯,直到按照自己的方式拍下來為止。
但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也從未打算掩飾自己對諸如約翰·吉爾古德John Gielgud(1904-2000)、邁克爾·雷德格瑞夫Michael Redgrave(1908-1985)、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1916-2003)、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1920-1966)、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1930-2020)和保羅·紐曼Paul Newman(1925-2008)等男演員的不安感甚至厭恨感。
電影《迷魂記》(1958)宣傳照,詹姆斯·史都華
或許,他產生這種情緒的最主要原因是這些男演員仗著自己英俊的長相和粉絲們的崇拜而自信滿滿。
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生活中最大的衝突和痛苦,我們仍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他在面對自己最渴望的東西時會退縮,他知道愛情「迷魂」最深刻的含義,也了解那份既想要又害怕墜入愛情的慾望。
電影《迷魂記》(1958)片場,金·諾瓦克和詹姆斯·史都華
在《迷魂記》里,我們既從金·諾瓦克飾演的人物所具有的複雜兩面性中,又從詹姆斯·史都華飾演的受盡折磨、劫數難逃的情人那裡了解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金·諾瓦克之所以有兩面性,是因為她是受害者和施害者的結合體。她貌似冷靜、疏遠、冷漠,但她渴望表達一份強烈的情慾。
電影《迷魂記》(1958)劇照,金·諾瓦克和詹姆斯·史都華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經過十幾年後,《迷魂記》卻被認為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
反諷的是,《迷魂記》的地位就如同它的結局一般弔詭。
在經歷了發行初期的反響平平後,本片的藝術價值不斷被新一代的年輕影人認可。
電影《迷魂記》(1958)劇照,在影片11分鐘的時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落寞地走過造船廠門口
從新浪潮時期的克里斯·馬克、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到新好萊塢電影小子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及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作品;從蒂姆·波頓Tim Burton的漫畫狂歡《蝙蝠俠Batman》(1989),到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的史詩巨著《指環王》(2001)系列當中,都可以看到《迷魂記》的影子。
2008年,此片上映整整50年後,美國電影學會將其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懸疑電影,並繼續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一。
電影《迷魂記》(1958)日本版海報
- 《懺情記》希區柯克好奇克利夫特和白蘭度為什麼會吵架?
- 希區柯克以褒曼為原型拍《後窗》格蕾絲·凱利攪動一池春水
- 《奪魂索》三個同性一台戲 男人何苦為難男人 首創一鏡到底
- 希區柯克唯一的一部神經喜劇,女主角說髒話比導演說得還溜
- 詹姆斯·史都華讓瑪琳·黛德麗懷孕《街角的商店》浪漫下的現實
- 導演被威脅只能讓金·諾瓦克演《野餐》強行靠性感成為賣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