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5月15日,愛沙尼亞試圖登船對一艘列入英國制裁名單的未懸掛國旗的油輪進行檢查。當愛方試圖登船未果之際,俄軍一架蘇-35戰機如「黑鷹掠海」,突現空域,擾亂了此次檢查行動。
隨後,愛沙尼亞國防軍發布的新聞稿稱,這架蘇-35 戰機侵入愛沙尼亞芬蘭灣朱明達半島上空的領空,並在該領空內飛行了不到一分鐘,試圖阻止一艘駛往俄羅斯的油輪,該油輪被認為是無視西方對莫斯科制裁的「影子艦隊」的一部分。
而這場北歐小國與軍事大國之間的「扣船與反扣戰」,不僅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也再次將俄北約之間的灰色衝突推向風口浪尖。
小國攪局,愛沙尼亞為何敢出頭?
在很多人印象中,愛沙尼亞不過是一個地處波羅的海東岸、國土面積僅約4.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現役艦艇以北約援助的舊掃雷艦和巡邏艇為主,連戰鬥機都沒有。
但就是這麼一個「輕量級選手」,卻在北約框架下反覆對俄羅斯油輪「下手」,甚至不惜將局勢升級至軍事對峙。
本次事件中,愛沙尼亞動用包括aw139直升機、m28反潛巡邏機及「拉朱」號巡邏艇在內的幾乎全部海軍主力,試圖強制一艘被認為是俄方「影子艦隊」的船隻改變航向,並以安全理由為由接近該船實施登船。
所謂「影子艦隊」,是指那些掛第三國旗幟、規避西方制裁、在灰色地帶從事俄能源出口運輸的船隻。根據歐盟5月14日發布的制裁措施,第十七輪對俄制裁措施涵蓋近200艘俄羅斯有關聯的油輪被列入黑名單,其中相當部分未在國際航運系統登記,成為西方眼中的「制裁漏洞」。
沒有戰鬥機的國家,為何敢在公海攔俄軍油輪?這背後是北約戰略外包模式的典型體現。愛沙尼亞雖小,但其地理位置關鍵,緊鄰俄聖彼得堡、控扼芬蘭灣口,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一直扮演北約「前沿哨兵」的角色。作為「空中警戒任務」的固定站點之一,愛沙尼亞境內常年駐紮著來自葡萄牙、英國、德國等國的輪換制空軍力量,具備與俄軍直接接觸的「便利條件」。
從本質看,愛沙尼亞的行動更像是一種地緣代理行為,其實質在於通過「前線摩擦」不斷製造輿論與安全議題,拉動北約資源向東擴聚焦。然而,問題在於,面對俄羅斯這類軍事強國,局勢一旦超出「可控範圍」,小國先動手往往也意味著最先承擔後果。
蘇-35出擊,俄羅斯為何首次「出硬拳」?
相比過去多次「忍讓」油輪被查扣,這一次,俄羅斯的回應異常迅速與強硬。據多方公開信源顯示,當愛沙尼亞多次試圖強制登船失敗後,俄方迅速派出蘇-35戰鬥機,並在北約空警戰鬥機尚未做出應對時就強行進入空域,飛行員也沒有與愛沙尼亞空中交通管制部門保持雙向通信,在北約領空飛行將近一分鐘。
這種「頂臉硬剛」的行為雖然極具挑釁意味,但在俄方看來,是對北約海上「非法行為」的一次震懾性回應。
蘇-35是俄軍當前主力重型戰鬥機之一,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強大的電子戰系統,在近距空戰中相對f-16有顯著優勢。而北約戰機此次雖升空伴飛,卻未採取進一步行動,很快脫離空域,放棄攔截任務,這使得「攔船失敗」成為此次事件最引人熱議的焦點之一。
公海還是領海?法律灰區中的軍事摩擦
此次事件的另一個爭議點在於「執法權屬」。根據國際海洋法,公海航行的船隻原則上不受沿海國家干涉,除非涉及走私、人口販運或海盜行為。愛沙尼亞此次的行動雖然聲稱基於「安全檢查」和「制裁合規」,但在法律上缺乏公海執法權依據。
正如俄外交部指責稱,「北約國家正在以制裁之名,在國際海域對俄羅斯油輪進行非法干預,構成現實的軍事威脅和經濟破壞」。而西方媒體則普遍迴避法律焦點,更多強調「制裁正義性」與「地緣戰略合理性」。
這種態度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現實——制裁已不再是外交或經濟手段,而正在逐步軍事化、前線化。
北約想要「圍獵」,俄羅斯是否也準備「還手」?
從戰略視角看,這起事件很可能成為北約與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海上博弈」的一個新起點。
西方希望通過扣船、查船、制裁油輪的手段,削弱俄羅斯能源出口能力,進一步壓縮其外匯來源。而俄羅斯通過展示軍事介入意願,則在告訴世界:自己的國家利益底線不容侵犯,尤其是在能源運輸問題上。
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場遠在波羅的海的「扣船風波」,也帶來了清晰的啟示:全球秩序正在加速分裂,規則體系正在被安全邏輯替代。未來的地緣博弈,不僅是陸地與外交,更是海上通道與能源命脈之爭。
更重要的是,在大國角力的夾縫中,小國盲目充當「馬前卒」,或許短期獲得了西方的鼓勵與支援,但真正的風險與後果,最終仍將由其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