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關注航空領域的人,相信對蘇-27和蘇-30這兩款飛機非常熟悉,它們都是前蘇聯時期研發的重型戰鬥機,在過去曾經是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戰機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美俄中等國都陸續列裝了隱身戰機後,它們的地位已經十分尷尬,再加上服役年限也逐漸到期,因此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前不久,新浪網有消息稱國內的部分空軍航空大學已經開始裝備和使用蘇30-MKK戰機,這似乎意味著這款飛機已經逐漸退出一線前沿,更多的開始承擔學院教學任務。
如果要說起蘇-30戰機,就繞不開上個世紀90年代,正是從那個歷史時期開始,中國開始和俄制戰機結緣。當時中國之所以同俄方溝通,提出採購蘇-27的想法,和當時中國空軍的處境有關。當時中國沿海地區雖然總體上比較平穩,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台海問題和釣魚島問題,這些問題仍然有發生意外的可能。而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是殲-7系列為主,殲-8系列為輔,甚至還有少量殲-6系列還在服役,殲-8雖然能力不差,但火力上還是同日本自衛隊和台軍使用F-15、F-16和幻影-2000有差距。
因此居安思危,如果在沿海高空發生衝突,中國在裝備層面上完全處於劣勢。另外考慮到中國海岸線特別長,殲-7和殲-8的作戰半徑不夠遠,存在鞭長莫及的問題,因此中國急需一款重型戰機。於是中國同俄方開始了多輪談判,最終俄方勉為其難的同意出口蘇-27戰機,但不提供技術,只提供零部件,在中國東北組裝。於是中國在9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了一批蘇-27UBK和蘇-27SK等戰機,全都列裝王牌部隊,成為了海防的中堅力量。
但蘇-27系列戰機只能執行空戰截擊任務,沒辦法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如果遇到敵人的海軍艦艇或者地面重火力目標,中國戰機依然沒有辦法發射反艦導彈或者反雷達導彈。於是在9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從俄羅斯進口蘇-30系列戰機。該機具備很強的對地和對海攻擊能力,中國陸續引進了大約100架蘇-30MKK戰機,成為海防主力機型。
儘管蘇-30系列性能優異,不僅出口中國,也出口到了印度、委內瑞拉和越南等國,但該戰機畢竟是俄制戰機,因為源代碼的原因,只能發射俄制導彈。這意味著在彈藥這塊,只能依賴俄羅斯,一旦外交關係出問題,就會被卡脖子。所以中國開始大力發展國產戰機,隨著殲轟-7戰機和殲-11B戰機陸續列裝,中國開始不再過度依賴蘇-30MKK。
到了2016年之後,隨著國產殲-10C和殲-16等先進戰機陸續問世,並大量列裝,蘇-30MKK在部隊里的地位一落千丈,已經不再擔任主力,而且蘇-30系列的服役期也普遍接近30年。因此綜合考慮,交給航空大學發揮餘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