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痛定思痛開始服軟,總結南海敗因,得出一個重大經驗

近年來,菲律賓南海問題上反覆無常,一度在其中扮演著不光彩的 「攪局者」 角色。最近,中美關係出現了一些緩和的跡象,菲律賓也和日本一樣再次開始了轉變。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自中菲達成臨時補給協議後,馬尼拉的態度急轉直下,曾經甚囂塵上的 「中方威脅論」 熱度驟減。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特・特奧多羅一番直白言論道出了其中緣由:「聽眾會感到疲勞。人們會說:『這些傢伙為什麼總是用頭撞牆?』」 長期鼓噪不實言論,不僅國際社會漸生厭煩,菲律賓民眾也開始反思,這種無端製造對立、激化矛盾的行徑究竟給國家帶來了什麼好處?耗費大量精力、資源去渲染威脅,換來的只有地區局勢的緊張升級,以及自身發展機遇的錯失,菲律賓人開始意識到,這無異於一場自損行為。

回顧仙賓礁衝突,菲律賓海軍的總結髮人深省。他們坦言,鑒於本國 「政府資源有限」,在中方強大實力面前,目前只能選擇容忍,前提是中方不進行填海造地等改變現狀的行動。這看似是一種妥協,實則是對現實的無奈承認。菲律賓海洋政策首席顧問安德烈斯・森蒂諾更是從實踐中汲取教訓,指出在孤立島礁長期駐紮 「拋錨」 難以為繼。這些島礁遠離本土,物資補給困難,長期維持軍事存在,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且面對中方日益增強的海空管控能力,菲律賓的軍事冒險如同在薄冰上起舞,隨時可能陷入困境。

而如今,菲律賓內部似乎達成了一種新的 「共識」:依靠美國提供的高科技裝備,如衛星、無人機、水面無人艇來與中方周旋,但是絕不獨自和中國衝突,永遠躲在美國身後,讓美國來替自己挽回局面。五角大樓也是很鼓勵菲律賓的這個想法,為此成立仁愛礁特遣隊表演 「全力以赴」。

菲律賓再精明的盤算也透露出自己的無奈。一方面,菲律賓深知自身力量單薄,難以在南海爭端中單打獨鬥對抗中國;另一方面,過往經歷讓其明白,衝鋒在前充當 「炮灰」 的代價太過慘重。每次挑釁引發的摩擦,中方堅定且合理的反制都讓菲律賓吃盡苦頭。


這種轉變背後,是菲律賓對自身利益的重新審視。菲律賓的精英階層意識到,盲目追隨美國對抗中國,會讓本國陷入南海爭端的泥沼,失去發展紅利;而完全倒向一邊又可能得罪另一方。如今,菲律賓雖未完全放棄對南海部分島礁的不當訴求,但已開始在美中之間尋求一種更為平衡的站位,不願再無腦地為美國霸權衝鋒陷陣。這一轉變,或許能為南海局勢緩和注入一絲希望之光,也給菲律賓自身發展帶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