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聯合聲明矛頭對準中國,中西脫鉤態勢明顯,中方如何應對?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6月15日)是非常關鍵的日子,一方面是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結束;另一方面是所謂的俄烏問題和平峰會要召開,和平峰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有80多個國家參加,可以說是承前啟後。

昨天(6月14日),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發表了聲明,其中有一大段是針對中國

我看了一下,幾乎無所不包,把西方國家對中國戰略敵意的焦點闡述無遺,而且從篇幅上來說,這是歷次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中針對中國篇幅最長的一次。

有哪些問題呢?

第一個問題是從一開始就劍指中國,指出所謂的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軍工產業的零部件,其實是在幫助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第二個問題是針對所謂的「產能過剩」。美國現在正在炒作這個議題,歐盟也開始接上。之前我跟大家講的電動車,美國對華徵收了100%的關稅,歐洲現在也威脅要徵收38.1%的關稅,而且到7月4日之前完成談判。

第三個問題是南海台海以及其他中國核心國家利益。

最後又回過頭來,形成「閉環」,把俄烏戰爭拿出來說事,呼籲中國放棄對俄羅斯的支持等。

在當今世界格局中,中國與西方之間產生了結構性的問題。

比如說中國和俄羅斯的雙邊貿易問題,中國認為沒有直接向俄羅斯供應武器,但中俄之間軍民兩用,雙邊正常的貿易往來無法阻止。現在美國人說不行,這形同於給俄羅斯賣零部件,給予支持。

我一再說了,我賣菜刀給你,你拿去威脅別人,能怪我嗎?但在這次的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得到了其他六個國家的統一支持。

坦率地講,七大工業國家中,法國是中國目前在西方陣營當中最依賴的一個國家之一。

還有德國,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關稅的問題上,法國的車企沒起好作用,但德國是嚴厲反對,而且德國總理朔爾茨剛來過中國,中國給了他許多的籌碼和訂單。

還有義大利,儘管整個政府已經改變,但義大利依然支持。至於日本加拿大英國更不用說了。所以問題比較嚴重,而且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昨天(6月14日)我提到的其他國家,比如印度土耳其阿根廷和巴西。巴西剛剛跟中國簽署了六點共識。

當然,這個聲明,尤其是裡面一大段指責中國的內容,是在七大工業國家的主席聲明裡面,跟其他國家無關。但那些國家顯然也在場,會有什麼感想,持何立場?尤其是一些跟中國立場相似的國家,比如巴西,情何以堪?

這裡面第一個問題是西方陣營更加擰成一塊。坦率來說,這在三年之前,即2021年7月,拜登上台後在英國首次召開七大工業國家峰會,整個態勢發生變化。

自那時起,中國的國際環境實質性的惡劣,這也證實了香港全球化中心在2020年時所做的全球十大預測。當時我們預判2021年是中美關係集中惡化的元年。

今年有過之無不及,而且會跨越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即使是特朗普上台,他也一定會接過衣缽,就像拜登在3年半前接過特朗普主義的衣缽。

雖然美國之間內部可以打得不可開交,但在對華的問題上,不但是基本一致,而且是相當一致。因此,我再次提醒大家要放棄幻想。

第二個問題更加嚴重,美國的拉幫結派已經擴展到了外圈,擴展到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立場相似的國家等。

包括在俄烏問題上,印度的立場比較曖昧,但現在七大工業國家劍指中國,直接拿中國出來說事,印度是什麼立場,作何感想,情何以堪?這也是下一步我們要觀察的。

第三個問題是我個人提出所謂的放棄幻想,中國與包括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在內的西方陣營,看樣子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

對我們這些長期一路陪伴過來的人來說,是有很多唏噓之感。比如說1999年,當然是25年之前,那個時候的時空環境和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在科隆舉行,由德國主辦的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第一次吸納了俄羅斯,從七大工業國家變成八大工業國家,只是後來在2014年,俄羅斯由於克里米亞事件被趕出去了。

當時德國總理施羅德對記者說了一段話,希望在八國之外,還能夠有個九國,把中國吸引過來。當時,有記者同仁上報中央,中央清醒地意識到,中國不會加入西方的「富國俱樂部」,而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中國希望能夠逐漸介入到國際遊戲規則的制定,或者說至少是從部分的遊戲規則重新塑造。

這個機會顯然不是在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而是2008年,由於當時美國的兩房危機導致了全球金融危機,從而產生的二十國領袖峰會。

其實二十國領袖峰會這個機制早已存在,只不過在2008年11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把這個機制重新撿起來,在華盛頓舉行。

當時中國和美國高度配合,但這個情況顯然翻過去了,二十國領袖峰會形同虛設,殼還在,魂已丟。

無論是被馬克龍稱為「腦死亡」的北約,還是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現在又死灰復燃,而且不斷地注入新的強心針。

西方陣營的決策機制以北約和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為代表和載體,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跟這種決策機制基本上完全脫鉤。

這種態勢非常明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當然,後面的原因很複雜,有單方面的,有雙方的,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在這裡不再展開。

問題是我們要放棄幻想,下一步該怎麼辦?

中國的國運和崛起,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一個開放、順暢的國際環境。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西方顯然正在拉攏和中國有共同立場的國家。這些國家會不會被西方完全拉過去另當別論。現在世界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不會小家子氣地反對這些國家與西方的「聯姻」,但不能損害中國的利益。

中國跟這些國家同樣也可以有聯手的工作,但是陣營在哪裡?

陣營有好有壞。一方面,如果有陣營,就有互相抗衡的實力;但另一方面,陣營太明顯就是一個老冷戰的死灰復燃。

對中國來說,顯然需要有朋友和「盟友」的支持。我們雖然不結盟,但我們仍然需要「盟友」。

這些「盟友」會不會是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以及我們周邊那個搞核武器的小國呢?大家可以論證。所有的這些論證都需要對中華民族未來的長治久安、長遠發展有利。

當然,西方國家並非鐵板一塊,並不是說七大工業國家首腦峰會發表了對中國充滿敵意的主席聲明,包括法國、德國加入其中,我們就無所作為。

西方的陣營在形成,中國在中間能夠以點突破,比如說法國,當然這中間存在很多變數,6月30日法國重新進行選舉,馬克龍的政治前途也未可知。

我認為這是一個帶有哲學意義的戰略問題,值得我在節目中提出。正如莎士比亞四百多年前所說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雖然「be」不一定翻譯成「是」,可以翻譯成「存在」和「本體」,當然我們可以暫且翻譯成「是還是不是,它是一個問題」。而對中國外交戰略背後的哲學來說,值得有識之士一起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