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稿丨15次立功、4次負傷!三枚彈片見證赤誠紅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中華 通訊員 李洪江 曹彥

4月28日,93歲的離休老兵高性寬去世。

4月30日,老人遺體被火化。得知高性寬曾多次負傷,殯儀館工作人員留心觀察,在他的骨灰里發現了3枚閃亮的彈片晶體。

青年時期的高性寬戎裝照。(湖北日報通訊員 金康 供圖)

檔案顯示,高性寬1931年出生於河南省博愛縣,1944年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西南剿匪抗美援朝,先後立功15次,負傷4次,1964年轉業分配到鄂城縣,先後在縣供銷社、縣礦山公司、縣農辦、縣水利局等單位工作,1985年在鄂州市水利局調研員崗位上離休。

5月7日,高性寬的女兒將3枚彈片晶體以及戎裝照等遺物,捐贈給鄂城區老兵紅色記憶館,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5月31日,中共鄂城區委員會作出向高性寬同志學習的決定,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向高性寬同志學習。

15次立功,卻鮮有提及

「3枚彈片,一處在左膝蓋,他常常疼得滿頭汗;一處在左手掌,我們小時候摸到過;另外一枚在右肩上,之前大家都不知道。」遺體火化那天,67歲的長女高水蓮淚如雨下。

體內殘存的三枚彈片。(湖北日報通訊員 金康 供圖)

高性寬有3個女兒,長女高水蓮跟老人一起生活的時間最長。「以前只聽說他打過仗,負過傷,具體立了多少功,拿了多少獎,我們都不知道,他從沒有提及。」

隨著老人去世,很多過去未曾知曉的信息才浮出水面,並在當地老乾局、退役軍人事務局檔案信息印證下逐漸清晰起來。

1937年,高性寬6歲,家產被侵華日軍搶光燒光。13歲,他出門碰到路過的部隊後毅然入伍,成為八路軍太行軍區四分區的一名小通信員。「烽火歲月年十三,深感國難決從軍。」晚年的高性寬曾寫下這句打油詩。

1947年5月,年僅16歲的高性寬頻領全班血拚,打敗敵人一個營,榮立一等功。同年10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作為第130團9連3排副排長,高性寬深入大西南崇山峻岭中剿匪。有一次,他率6名戰士連續追趕3晝夜,在大坪壩活捉「別動軍第2路軍總司令」匪首孔學凡,被15軍政治部批准榮立特等功。英勇事迹在當年的15軍《戰場報》上刊發。

1951年,15軍跨過鴨綠江,高性寬隨軍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44師130團偵察排排長。在一次近身戰中,他膝蓋中彈,拖著受傷的腿堅持戰鬥,個人榮立一等功。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左膝無法取出的彈片,折磨了他70餘年。

高性寬的部分紀念章、轉業軍人證明等相關證書。(湖北日報通訊員 金康 供圖)

戎馬生涯,高性寬榮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1次,負傷4次,定為三等乙級殘疾。

然而,直到目前,除15枚紀念章外,所有的原始軍功章,其家人都未能找到。

甘於奉獻,把妻子的工作機會讓出

「到鄂城工作後,父親在家的時間更少了。」高水蓮說,老人1964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鄂城縣後,第一站是縣供銷社。為了保障各個供銷點的供需,父親不是在鄉下,就是在下鄉的路上。

1973年,高性寬人到中年,曾向組織提出唯一一次請求:因遠在老家年邁的母親需人照料,作為家中長子,他希望能調回老家工作。得知組織上有困難,老人便斷了這個念頭,把奶奶託付給叔叔姑姑們,從此紮根鄂城。

轉業到鄂城後黨校學習留影。(湖北日報通訊員 金康 供圖)

1975年,高性寬進入鄂城縣水利局,長江堤防是他分管的主要工作。那時,長江大堤上,搭棚、放牛等各種安全隱患此消彼長。在他的努力下,鄂城縣在全省建了第一個堤防派出所。

「我知道老高參加過多次戰鬥,卻從不知他立下了那麼多戰功,更不曉得他身上還有彈片。」鄂州市水利局老同事廖德耀說,只要是對公家有益的事,他都往前沖,從不拖泥帶水。可是,對自己、對家人,要求卻很嚴。

清廉如水,心若荷香。樸實的高性寬給3個女兒分別取名「水蓮、水香、水清」,這是他的所盼所願,更是所為。

高水蓮回憶,初到鄂城時,她只有7歲,妹妹高水香3歲。按當時國家政策,供銷社準備將母親安置到下屬幼兒園工作,但父親得知單位另一名職工家中有6個孩子,生活更困難,就做通母親的思想工作,將工作機會讓出。

「我和二妹有高中學歷,那時是有機會轉到機關的。父親卻對我們說,不要給組織添麻煩,不要向組織伸手,要守本分,干一行愛一行。」高水蓮說,最終,姊妹三人都在工人崗位上退休。

高水清是高性寬的小女兒,16歲時被派往偏遠的梁子湖區一處水庫工作。那裡交通不便,吃住條件差,高水清十分想家,有一次偷偷溜回了家。當天晚上,高性寬得知後,把她「痛罵」一頓。次日,天剛蒙蒙亮,高性寬親自將小女兒送至樊口渡口,再乘渡船返回單位。

熱衷公益,愛管小區「閑事」

在高性寬生前唯一的住房卧室里,幾件木頭老傢具陪伴了他一生,簡潔、整齊、樸素。

1985年,考慮到高性寬身上有傷,組織安排他退二線做調研員。耿直的高性寬說,不如把機會讓給年輕人,直接辦理了提前離休手續。

提前離休比正常離休待遇低不少。老伴沒有退休金,很長一段時間,兩位老人的生活不寬裕。「1995年,媽媽突發心梗去世,搶救和辦喪事的錢,還是爸爸向單位借的,還了幾年才還清。」女兒們回憶。

高水蓮說,父親年輕時,腿傷全靠咬牙硬扛,晚年身體經常出現狀況,還是不肯進政府安排的療養病房,只就近去旁邊的小醫院。「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堅決不住院,都是國家的錢,少用一點是一點。」這是高性寬的口頭禪。

離休後,高性寬「轉戰」小區公益,成了愛管「閑事」的高爹爹。1989年,在高性寬的組織下,鄂州市水利局7名離退休老人主動請纓,負責小區樓棟衛生保潔,當樓棟長。高性寬管的那棟,流動紅旗掛了一年多,硬是「流不動」。

「他把拐杖往地上一杵,一嗓子河南吼,能把地痞小偷嚇跑,還得了『高大炮』的雅號。」80歲的老鄰居吳合年說,鄂州市水利局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小區。「高大炮」離休後,一直是小區大小事的主心骨,直到近幾年身體不支無法下樓。聽說老人過世,20多個老鄰居都紅著眼眶為他送行,社區里發起「向高性寬同志學習」的宣講。

清理高性寬遺物,除了一些證件、幾本相冊,還有一個未拆封的半透明信封,那是他未曾使用過的退役軍人優待證。

三枚彈片,一顆紅心。對黨忠誠,至死不渝。向老英雄高性寬的英靈鞠躬,默哀!

相關鏈接>>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