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新型武直露面:告別俄式落後風格,完全倒向歐美先進的懷抱


日前網路上出現了一組解放軍新型武直的試飛照片。從照片來看,這架原型機裝有大氣測試感測器,許多設備還未安裝。從狀態來看,處於驗證試飛時的最初階段,也就是簡配航電,先完成飛行包線的測繪和感測數據的搜集。從外觀來看,這款新型武直的前半部分類似於美軍的AH-64「阿帕奇」系列,尾部則類似於直20。分析人士指出,迫於現階段的強硬需求,海軍登陸艦「有艦無機」,武直10雖然性能強悍,但終究是中型武直,難以滿足所有需求,所以這款新型武直大概率會採用「貨架產品」。

貨架產品指的是目前已有的航電設備和武器,例如武直10ME在航展期間展示的桅頂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告警和感測器系統等。這些設備的性能並不輸外軍,而且還有超出。利用這些現有裝備,可以幫助新型武直快速形成作戰能力。而從外觀上來看,新型武直完全告別了俄式落後風格,即便是與武直10也並無多少類似。完全倒向了歐美先進的懷抱。這裡的先進指的並非是外觀上的氣動布局設計,而是戰術思路的變化。以戰術定位為例,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武直思路是「突擊」,武裝直升機除了強調重火力,高防護外,還要求能夠攜帶一部分的隨機兵力,在開闢降落場後,戰鬥步兵下機作戰。

而歐美國家的思路則不同,它側重的是武裝直升機在戰場上的「軟防護」,對直升機的生命力定義是儘可能不與敵方的防空火力直接接觸,對地面目標的打擊也是以「驅離」為主。冷戰時期,歐美國家應對蘇聯裝甲集群的突擊,策略就是「放牧式」,限制這些坦克裝甲車的機動空間,趕在一起後,通過反裝甲集束彈藥一口氣解決。而蘇聯為了配合自己裝甲集群開進,則要求武裝直升機能硬扛前線防空火力的打擊,這也是為什麼俄式武直都具有重裝甲防護和強火力支援的特徵。剛開始我們發展武直時,只能接觸到俄制裝備。在使用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這類風格不適合我們。無論多麼重的裝甲,面對防空火力都很難生存,這也是為什麼俄系武直在戰場上頻繁被擊毀的原因。

當然,向歐美國家風格靠攏並非是一塊裝甲也不要,歐美武直也有裝甲防護,只是在重點部位的裝甲防護基礎上,我們提高軟對抗手段。隨著機載航電的發展,野戰環境下,高射機槍防空炮很難在不被武直發現的情況下首先開火,先進武直面對的第一壓力就是各種單兵防空導彈。這些防空導彈是可以通過干擾手段使其無效化的,這也是我們主打的思路。此外,新型武直的火力配置非常強,6個外掛架加上1挺30毫米機炮,可以滿足對地支援的所有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