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航空兵某無人機團——「察打先鋒」飛出勝戰航跡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作者:本報記者 李兵正 李建文 特約記者 劉海洋 通訊員 單嘉欣

飛行前組織檢查。劉載譽攝

現在各類無人機系統大量出現,無人作戰正在深刻改變戰爭面貌。要加強無人作戰研究,加強無人機專業建設,加強實戰化教育訓練,加快培養無人機運用和指揮人才。

——習近平

清晨荒漠戈壁,一架無人機在雲海間巡弋待戰。

「飛鷹,打擊『敵』×號戰車。」演習指揮員發出指令。地面遠程操控方艙內,飛行操控員迅即調整角度、鎖定目標……導彈從無人機轟然發射,噴出熾烈尾焰。

精準命中!作為全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空軍航空兵某無人機團又一次打出佳績。伴著改革強軍的東風,這支年輕團隊羽翼漸豐,向著「察打先鋒」目標振翅奮飛。

「2015年、2019年,我團有幸參與無人機方隊,兩次通過天安門,光榮接受習主席檢閱!」成長在統帥注視的目光里,全團官兵豪情滿懷:為戰而生,向戰而飛,我們有信心隨時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

向戰而飛,就要甘做不負時代重託的「拓荒人」——

「真是十年磨一劍!」記者翻開該團編印的《大漠天鷹》畫冊,團隊發展歷程令人感慨。

在改革強軍中,該團從繁華都市移防西北大漠,成為空軍察打一體無人機「種子部隊」。

奔赴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新型作戰力量成長的部隊去!官兵們有的剛下連,一紙通知就改變了報到路線;有的沒來得及向家人講,就坐上押運裝備的火車……

飛行員黃潤楷在清華大學讀本科時,對插上「人工+智能」翅膀的無人機充滿好奇。可剛到部隊駐地,看到漫漫黃沙,心中不免泛起波瀾。

荒涼。最初的日子,由於還沒有新建營區,大家只能暫住在紅磚瓦房,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冷風如刀。

奮起。無學習教材、無操作經驗、無訓練範本,面對全新的裝備,官兵想方設法查找資料學習研究。戰機由「帶我飛」變成「代我飛」,一字之差,讓各專業官兵都開啟「拓荒」模式。他們在廠家幫助下,跟研、跟試、跟產,決心闖出一條新路。

幾個月後,《維護規程》《操作手冊》《組訓流程》等新鮮「出爐」。捧著自己編寫的「教科書」,他們實現了「當年接裝、當年實射、當年形成戰鬥力」的目標。

理解了所從事事業的價值和意義,就會更加熱愛它。近幾年,一大批高學歷、90後官兵甘願放棄優越生活,在這片沙漠紮下根,翱翔在無人戰場的廣闊天空。

荒漠雖遠,心不荒蕪。取得未來戰爭的入場券,成為官兵的共同心聲。

2021年底,該團團慶之際,「時代楷模」、曾是該團首批飛行員的李浩寄語老單位:「時代浪潮驚濤拍岸,容不得遲疑者。既然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就義無反顧投身無人機事業!」

向戰而飛,就要敢做加快戰略轉型的「弄潮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視察空軍部隊,為空軍戰略轉型指明方向。」在指揮方艙,團政委劉傑告訴記者,「無人機部隊怎樣轉型,是全團官兵積極探索的課題。」

那年,裝備更新換代,新機智能化程度更高,操作難度更大,是一場脫胎換骨的升級。

如何「換羽高飛」?時任大隊長蔣海鵬這樣回答:「走出思維『繭房』,讓老經驗歸零。」

他和戰友們認真研究近幾場局部戰爭案例,研析新型作戰概念,探索無人機戰法。

一次次「頭腦風暴」,讓蔣海鵬積蓄了勝戰底氣。一次演習,紅藍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緊要關頭,他主動請纓出征。

以往演習場上的「配角」,此時卻擔當重任,一些指揮員將信將疑:「你們能行嗎?」

在多個無人機地面站,蔣海鵬和戰友們接力操控,準確偵察到藍軍前沿及縱深目標,迅速呼叫某型戰機出擊。當友機攻擊完畢撤出,蔣海鵬又發射1枚導彈精準「補刀」,實現致命一擊。

「這是團隊的榮耀。」這段敢闖敢拼的經歷,是該團轉型之路的縮影。他們在無人戰場先行先試,從「飛起來」到「打得贏」,從「自己打」到「體系打」,跨越關山千萬重。

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材,從內部打破是成長。過去,團里外出駐訓,機關參謀需要跟隨組訓。有時分片任務增多,參謀力量捉襟見肘。為此,他們探索推行大隊組訓模式,把作訓單元從團縮小到大隊,優化力量編組,構建靈敏的體系模塊。

二大隊航電師周志傑兼任參謀一職,這對他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一次重塑。由於他對本大隊的訓練情況比較熟悉,訓練方案制訂、戰術行動謀劃、訓練動態監控等更有針對性。今年初,該大隊因完成任務出色榮立集體二等功

「改革大潮不等彷徨的腳步。」工程師倪國琛說出這樣的體悟,源於一次尷尬的經歷。

那天演習,他對偵察到的圖像,按慣例判讀上報。但上級的接連追問讓他冒出一頭冷汗:「為什麼只有『敵』戰車數量?型號呢?參數呢……」

「打仗打的是對方的認知盲區,簡單粗略的情報難以滿足新的戰場需求。」為此,該團發動大家涉獵更廣泛的學科領域,儲備更豐富的作戰知識。如今,倪國琛已成為「情報通、一口清」。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思考著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該團在實戰化演訓中磨礪成長,逐漸成為「臨機召喚,召喚即打擊」的空中精銳。某次重大任務中,他們操控無人機連續高強度飛行,刷新了最長在空和最高強度的歷史紀錄,並偵察拍攝到高價值影像。

官兵們並不滿足於此。在缺少航線地圖、氣象資料的情況下,他們不斷挑戰陌生空域、複雜電磁環境——

某次實彈驗證任務,他們在臨界高度成功發射某型導彈並命中目標;

某次高原試射,他們成功實現某型彈藥的首次投射,為後續訓練提供經驗借鑒。

向戰而飛,就要做「智」勝未來空天的「狩獵者」——

未來戰場,不想成為別人的獵物,只有讓自己先成為「狩獵者」。

一次演習,導演組臨機指定移動靶標。副大隊長鄧亞書精準操控,一擊命中,贏得滿堂彩。

這麼精準,有什麼訣竅?鄧亞書告訴記者:「我的大腦,加上戰機越來越強大的智能系統,讓戰場態勢分析、數據計算更有智慧。」

帶著智慧去捕獵,才能在未來戰場出手更快、更准、更狠。可是,當系統做出錯誤判斷時,該怎麼應對?

那年,戰鷹剛列裝不久,出現剎車異常。大家按照慣例,替換了新的器件。不承想,器件沒有問題,是計算機自身邏輯錯誤,導致信號反饋故障。機務中隊長李少宵悟出這樣一條心得:「計算機可以代替人工發出指令,但是單線程的思維、機械化的排故手段,無法給智能化裝備『治病』。」

裝備再智能,決定打贏的最終因素還是人。前瞻未來智能化作戰,人必須先「更芯換腦」。

該團組建裝備研究小組,聚焦前沿、服務戰訓,推動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相互轉化。他們定期收集基層分隊無法自行解決的戰訓裝備難題,與院校、科研機構和工業部門深入探討故障成因、合力推動裝備改進。

「要努力將機型優勢轉化為勝戰優勢。」團參謀長余瑞超告訴記者,隨著無人機應用的日漸廣泛,只有更加積極主動謀戰研戰,探索創新訓練模式、作戰理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作訓部門自辦無人機作戰理論刊物,將上級作戰要求與任務實際相結合,由黨委把握理論課題研究方向,各專業骨幹自行選題研究。期刊主編、飛行員徐震說:「一篇篇新鮮出爐的體會和論文,閃爍著官兵智慧的火花。」

信息化作戰打的是數據和演算法,誰掌握的數據多、採取的演算法巧,誰就能在戰場上快人一步、搶佔先機。

「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進一步提高無人機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近期,裝備研究小組對數據分析進行優化運算,並計劃與院校科研團隊聯合搭建實驗平台、開展數據測試。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採訪結束已近月夜,記者站在該團一幅巨型航跡地圖前,細數他們上高原、踏邊防、進密林、巡海疆的征程。此時,一架無人機輕巧歸巢,機場漸漸歸於平靜,但官兵們勝戰的航跡仍在延續……

短評

打造新質戰鬥力生成的強力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軍軍事訓練已進入全方位變革、整體性提升的新階段,改革強軍的「高速列車」正在將越來越多的新型作戰力量帶往新的「出發站台」。

作為在改革號角中破殼而出的新型作戰力量,空軍航空兵某無人機團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飛起來」到「打得贏」,從「自己打」到「體系打」,自組建之日起,該團就定下時間表,以讀秒狀態夜以繼日地衝鋒:探索創新訓練方法、戰法手段,研究作戰機理和作戰模式,力爭在未來戰場上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新型作戰力量以新需求為牽引、以新技術為支撐、以新能力為標誌,是一個時代軍事發展的風向標,是軍隊戰鬥力新的增長點。研戰知戰,方能勝戰。面對我國國家安全和軍事鬥爭嚴峻複雜的形勢,以防空反導、特種作戰、電子對抗、信息等為代表的新型作戰力量,必須樹牢聯合制勝理念,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體系,增強主動聯合、積極作為的高度自覺,實現各作戰力量攥指成拳,從而帶動戰鬥力建設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