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20世紀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戰火紛飛,無論天上地下,都是狼煙四起,原本山清水秀的華夏大地,變得滿目瘡痍,抬頭間,早已沒了藍天白雲,只剩下濃煙滾滾。
長江老照片
千鈞一髮之際,庫里申科放棄跳傘自保的想法,把受傷的戰機開到了萬縣上空,準備在長江中心迫降,只有這樣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一切都按計划進行,憑藉著江水漂流的力量,庫里申科最終保住了戰機的生命,緊急時刻,他鼓勵戰友速速泅水上岸。
而他自己卻因身中數彈,早已沒了掙扎的力氣,最後因失血過多和體力不支,被滔滔江水吞噬,消失在了浪花中……
於是,來自蘇聯的遠方飛鷹庫里申科,為拯救中華民族而犧牲了,從此掩去姓名,成為了中國的無名英雄。
直到犧牲多年,庫里申科的女兒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中國的英雄,英雄不問出處,他國戰士庫里申科,到底為中國付出了多少?
蘇聯戰士支援中國空軍
1929年,中東路事件的發生引起了中蘇關係的極度惡化,日本趁機發起九一八事變,一時間,山河動蕩,國家處於危難之間。
迅速佔領東三省之後,日本建立起了偽滿洲國,並且靠著強大的關東軍,頻繁出沒在中國與蘇聯的交界地帶,一系列動作引起了鄰國蘇聯的警惕。
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中蘇關係開始緩和,於1932年12月12日恢復外交,準備同仇敵愾,一致抗敵。
畢竟,如果不及時阻止日本在中國的野心,那麼對蘇聯也是極大的傷害,鑒於此,蘇聯領導人將援華抗日提上了日程。
而在此之前,中日對抗中,中國一度慘敗,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巨大懸殊讓中國節節敗退,由於英美兩國對日採取綏靖政策,情勢不容樂觀。
抗戰時的中國空軍
在此情況下,中國迫切需要強大的盟友渡過難關,如若不然,將一直處於下風,永無翻身的可能。
要知道,在中國與日本開戰的三個月,面對強大的日本敵機,中國空軍一直在奮力抵抗,但是因為實力差距過大,無異於以卵擊石。
飛機存量已經所剩無幾,為國捐軀的空軍戰士大多不到30歲,等到王牌飛行員和訓練員全部戰死時,從未親手控制過手柄的空軍學員踏上了戰場。
然而無數飛行員的英勇赴死卻並未緩解戰爭緊張的局面,據記載,1937年8月至11月,我國原有的300餘架飛機,最終只剩下了80餘架。
可即便如此,面對空中不斷狂轟亂炸的日軍飛機,中國也只能無可奈何,於是在之後雙方簽訂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中方提出,希望友軍可以派出戰機和飛行員,支援中國抗日。
鑒於此,蘇聯決定向中國提供三期貸款,共2.5億元,並以極低的價格提供先進的飛機和大炮,再向中國派遣軍事顧問和航空支援軍,庫里申科便是其中之一。
1939年5月,庫里申科等蘇聯戰士來到中國,在出發之前,庫里申科就已經接收到了絕密命令,他們將代表蘇聯執行一場絕密的支援計劃。
蘇聯戰士們一起穿上中國軍裝,與家人告別之後,一起加入了援華抗日的計劃中,有了他們的加入,之後的戰爭中,中國連同蘇聯空軍一起,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庫里申科
與此同時,庫里申科還努力培訓中國飛行員,給他們講解飛行科目、飛機操作事項,並且親自帶著學員飛行。
每天培訓結束之後還會帶著學員們一起對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作為援助者,庫里申科還不忘叮囑飛行員,一定要好好愛惜所有的戰機,否則多損壞一架,就多漲了一分敵人的囂張氣焰。
之所以會如此盡心竭力地幫助中國飛行員,是因為庫里申科來到中國之後,看到了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小孩以及婦女被日軍殘害的情景。
他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同樣有血有肉的戰士,會如此苛待手無寸鐵的他國民眾,每每看到這些庫里申科都會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日本軍人付出代價。
蘇聯來華空軍及戰機
日本空軍受到重創
1939年10月3日,庫里申科準備率領轟炸機大隊,飛往戰爭前線與日軍抗衡,他從成都太平寺機場出發,目的是飛到漢口上方,對日軍機場進行轟炸。
在這場戰鬥中,蘇聯空軍一直沿著線路往北,前進途中日軍設下的防空警備數不勝數,但是庫里申科等人,憑藉著高超的技術安然躲過。
隨後他們按照計劃的時間點,到達了漢口機場7000米的高空,庫里申科根據當時地面上的情況作出判斷,對敵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等到日軍反應過來時,已經有六十多架重型轟炸機和數座彈藥庫以及油庫被摧毀,死亡受傷人數達到400餘人
庫里申科(左一)
這對中國軍隊來說是一次不小的勝利,勝利的戰果隨著庫里申科的返回,傳遍了祖國大地,全國上下為之振奮不已。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庫里申科再接再厲,帶領轟炸大隊消滅了日軍130餘架戰機,一度封神,被稱為「空中猛虎」。
時間來到1939年10月14日凌晨這一天,庫里申科準備再次對漢口進行轟炸,對於此次行動,他勢在必得,出發前對戰友們保證一定會儘早凱旋。
在後來的中日空軍史研究書籍中,也有部分史料表明,此次空襲是日本空軍進入中國領土之後,所遭受到的最大打擊,日軍一敗塗地。
庫里申科來華援助
庫里申科將軍犧牲
當時,庫里申科帶領蘇聯航空大隊於正午時分,出現在了武漢上空,根據地形地勢,立即作出排兵布陣。
隨後,隨著庫里申科命令一下,武漢上空下起了重磅炸彈雨,一顆顆炸彈像是長了眼睛一般,準確無誤地瞄準日軍軍事目標。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慘敗,轟炸機和戰鬥機共損毀100餘架,死亡受傷者不計其數。
看到情況如此危急,日軍強忍怒火,立即從附近調來三個飛行大隊,想要進行反擊,於是,德國造的美式戰鬥機,開始瘋狂地對庫里申科所率領的飛行大隊進行圍追堵截。
一時間,庫里申科上中下三個部位,都被日本空軍包圍,他們面對的是狂風暴雨一般的炸彈發射。
正在所有隊員不知所措的時候,庫里申科依然保持著沉著冷靜的思緒,想要靠著駕駛戰機與對方速戰速決。
然而就在庫里深刻集中精力,指揮下屬擊落其中一架日軍戰機時,他的胸部和左肩分別被子彈射中。
突然,庫里申科的胸膛和肩膀滲出一股股血液,整個戰衣被染得通紅,但是來不及顧及這麼多,必須堅持下去。
因為就在庫里申科受傷的同時,發動機左側也被日軍擊中了,陡然間,戰機失去平衡,在空中變得搖晃不定。
援華蘇聯空軍人員
這時候,副大隊長馬卡羅夫顯得十分著急,此情此景他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頻頻向庫里申科發問。
經驗豐富的庫里申科繼續強忍疼痛安撫戰友:「別擔心,我有辦法,目前,我們要集中精力,不要被外部環境干擾。」
說時遲那時快,庫里申科一個不注意,趁機沖向左邊的敵機,試圖要與日軍同歸於盡,但就在快要撞上那一刻,他又趕緊調整了方向,與對方擦肩而過。
被嚇得目瞪口呆的敵軍還沒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庫里申科已經帶領隊員衝出重圍,獲得了夾縫求生的機會。
而旁邊的戰機也在庫里申科的帶領下,採取了同樣的突圍方式,最終虎口餘生,飛到了較為安全的萬縣上空。
網路配圖
但是此時此刻,飛機上的汽油已經消耗殆盡,就算沒了敵軍的追趕,情況也絲毫沒有緩和,隨時都有失去重心,向下墜落的可能。
好在當時的長江兩側是泥土深厚的灘涂,如果跳傘,還有逃生的可能,但是如此一來,飛機一定會在撞擊地面的同時,自行燃燒。
考慮到這一點,庫里申科決定調整降落方向,選擇在長江水面進行迫降,如此一來就可以保住一架完整的戰機。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空軍的損失降到最低,決定好之後,庫里申科隨即駕駛戰機降落到了江中。
因為飛機全程都是在隨著水流方向降落,所以沒有發生任何焚毀現象,同時也沒有沉入江中,甚至所有人都沒有受傷。
庫里申科塑像
降落之後,庫里申科立即命令所有戰友脫離機身,游泳上岸,而他則是在戰機上做好標記,以免日後打撈時不方便。
至於他自己,則是在兩名戰友都安全上岸之後才離開戰機,可是庫里申科實在是受傷太嚴重了,而且駕駛了飛機這麼久,他已經沒有任何力氣游向岸邊了。
一開始,他一邊吃力地往前游,一邊任由身上的鮮血染紅了江水,但是漸漸地,庫里申科彷彿已經感受到了死神的召喚,身不由己地被浪花吞沒了。
後來,政府採取了多次打撈行動,終於在11月6日,於貓兒沱撈獲了蘇聯飛行員庫里申科的遺體。
打撈烈士遺體訓令
11月9日,萬縣政府為庫里申科這位來自異國的英雄,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社會各界人士和萬千普通民眾前來悼念。
不過政府並沒有公布庫里申科的姓名,只是在其墓碑上刻了幾個醒目的大字——古大隊長之墓,而這位英雄也被中國民眾親切地稱為古將軍。
在後續的葬禮中,有不少人爭先恐後想要為古將軍搬抬靈柩,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名叫劉海田的70歲大爺。
女兒得知父親真實身份
時間來到1955年8月,那時候一個叫朱育理的21歲男生,從北京外語專科學校畢業之後,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去到蘇聯留學。
朱育理
他學的是機床工具專業,當時他只想早日完成蘇聯的學業之後,回到中國做貢獻。
因為為人和氣,平時善於打交道,所以他到莫斯科之後,也結交了不少來自蘇聯的外國朋友,其中一個名叫伊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庫里申科的女生讓朱育理充滿好奇。
倒不是因為女生容貌嬌嫩,身材窈窕,主要是她庫里申科的姓氏,讓朱育理想起了從小聽說過的英雄故事。
朱育理越想越好奇,直到有一天,他在與伊娜聊天時,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疑惑,問對方,家中曾經是否有家人或者親戚做飛行員。
聽到中國同學這麼一問,伊娜瞬間變得激動起來,她沒想到時隔這麼多年,竟然會有人問起庫里申科的事情,而且還是一個中國人,於是回答:
「如果你說的是庫里申科,那麼確實是這樣,我父親曾經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但是後來去到中國之後,再也沒有回來。」
朱育理聽到同學的這番回答時驚訝不已,他怎麼也沒想到,兒時百聽不厭的蘇聯英雄故事的主角,竟然是自己同學的父親。
緊接著伊娜還說,她三歲那年,父親就離開了蘇聯,當時母親告訴她,父親是因為工作繁忙,一直沒能回家。
庫里申科和妻子的合影
直到伊娜18歲那年,母親才說出了實情,原來父親早就已經在中國戰場上陣亡了,雖然母親知道,父親是為了人類的和平事業做出了犧牲,但是心中仍然無法排解對丈夫的思念。
之前每逢父親庫里申科給家中寄來信件時,都會承諾自己一定會平安歸來,要妻子照顧好女兒英娜。
可是等到最後,卻只等來了一封陣亡通知書,其餘信息一概不知,即便是過去了這麼多年,丈夫依然是杳無音信,哪怕妻子想要前去祭奠,也只能空想。
被所有人銘記的庫里申科
聽完同學伊娜的故事,朱育理驚愕不已,同時也很慶幸自己能夠從英雄女兒的口中,聽到不一樣的故事與經歷。
所以,在伊娜表示,想要去到中國祭奠自己父親時,朱育理立即表示願意做出最大的努力,幫她達成這個心愿。
於是事後,朱育理將事情的前因後果進行了整理,向中國大使館做出了彙報,很快,中央領導人做出了最後決定。
考慮到戰爭時期庫里申科安葬過於倉促,現決定,指示四川省萬縣政府,重新對庫里申科的陵墓做出修整。
1958年7月,政府對庫里申科的墓地進行修建,並擴建成了莊嚴肅穆的陵園,與此同時,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
而曾經為庫里申科搬抬靈柩的劉田海,再次接手了這份榮譽,能夠再一次與古將軍做一次道別,那一年他89歲。
另外,在1958年國慶節前夕,中國紅十字會特意代表中國政府,向伊娜母女發出邀請,希望她們能來中國與自己的親人團聚,並在中國遊玩一段時間。
伊娜母女收到這樣的邀請,內心振奮不已,時隔這麼多年,終於有了與至親說說心裡話的機會。
兩人都對前往中國的經歷充滿期待,等到她們來到北京時,更是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情與親切。
在北京國慶招待會上,周恩來總理十分感激伊娜母女,在表示歉意的同時,也向母女倆鄭重承諾,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庫里申科這位來自蘇聯的英雄。
周總理
到了1958年10月1日這天,伊娜跟著母親一起來到了萬縣西山公園,這是她三歲以後第一次離父親這麼近。
面對父親的墓地,母親站在丈夫的墳前淚流不止,好幾次都要暈厥,曾經的幾千個日日夜夜都被思念填滿,如今離這麼近時卻發現,這種思念真的已經成了永遠。
然而從那以後,母女倆對庫里申科再無任何怨言,有的只是生生不息的自豪之感,她們表示,庫里申科為中國的和平事業獻出了生命,所有人都為他感到驕傲。
而且戰爭結束之後,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曾經犧牲了無數革命烈士才換來的事業也越來越成功,庫里申科一定會非常欣慰。
庫里申科的妻子和女兒
結語
歲月易逝,但英魂永駐,如今的安穩來之不易,一切美好,都是用無數和庫里申科一樣的英雄烈士炙熱的身軀換來的。
他們用各自的血肉之軀,築起了我們生活的屏障,讓中華兒女都有機會安居樂業,不必再一路顛沛流離、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在國泰民安的社會裡,天日昭昭,人心灼灼,無需全民皆兵,拋頭顱灑熱血,但是牢記歷史,扮演好各自螺絲釘一般的角色,就是我們新的使命。
有些事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但有些事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過去的,而那些崢嶸歲月和屈辱歷史更應銘刻在心,不忘居安思危,而在銘記英雄先烈的同時,也要用實際行動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