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五十州:日本戰敗前什麼樣?


這個春天,這個戰局,猶如此天此山此水此橋,雖然還有驚,但再也無險。


日本駐西南的第六方面軍開始陸續撤往東北和華北,在他們身後,湯恩伯兵團緊跟不放,實施了戰略性追擊。


日軍沿途大量傷亡,連作為主力的第三、第十三師團亦不例外。老兵對類似的場面已熟視無睹,最慘的是獨混旅里那些剛入伍不久的十七歲少年兵,他們接受不了前後左右同學同鄉的非死即傷,精神臨近崩潰,一路撤一路哭。


此時,中國統帥部已制訂代號為「冰人」「白塔」的總反攻計劃,敵後戰場上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部分國民黨軍隊也展開了局部反攻。勝利是必然的,只不過誰也想不到會來得那麼快。


陳納德曾經斷言,亞洲戰場不同於歐洲戰場,在這裡,空軍有最大的發揮餘地。


自1944年底,美國對日本本土展開戰略性空中打擊。當年11月,超過一百架B-29轟炸機來到東京上空,那種滿天下餃子的壯觀景象,足以讓日本人印象深刻。


不過,這次大轟炸仍沒有能夠達到盟軍所追求的那種效果,心裡還是有些不得勁。


作戰都得講究對天文地理的掌握,空戰也是如此。日本城市房屋大多為木結構,這讓盟軍產生靈感,決定採用中國傳統的「火攻」之術。


1945年3月9日,空中堡壘再次光臨東京,這次不是一百架,而是三百架,不是普通炸彈,而是燃燒彈。


三千噸燃燒彈,讓東京變成一片火海,房屋被燒毀五分之一,七萬多人被燒死燒傷。


到7月,除京都等文化名城得以豁免外,日本大半城市都「享受」到類似待遇,不是被炸平就是被燒毀,模樣整得比豬八戒他老姨還要難看。


7月16日,正在參加波茨坦會議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到國內報告,得知一種「特種炸彈」已經試驗成功,遂授權在會議結束後進行投放。


這次將不是蜻蜓點水,而是一次性擊穿心臟,就像波茨坦公告所宣稱的那樣,日本要麼投降,要麼毀滅。


8月6日,美軍航空隊在廣島投入了「特種炸彈」。


僅僅一顆,但當它爆炸時,廣島所有的建築物都不復存在,近十四萬人傷亡。


一顆「特種炸彈」竟然擁有如此強大的威力,不僅廣島老百姓,就連日本統帥部也驚駭莫名,派去考察的軍事專家則發出了一聲哀嘆。


這就是傳說中無堅不摧、殺人於無形的核武器——原子彈,日本其實也已經在研究和試製,只是讓美國走到了前面。


還沒等日本人回過味來,時隔三天,第二顆原子彈又落入長崎。


兩顆原子彈扮演了終結者的角色,日本統帥部至此終於明白,「不投降即毀滅」絕不是隨口說說的,盟軍用不著再登陸中國沿海或日本本土,靠空中決戰即能將東瀛三島從地圖上完全抹去。


8月15日,已經被原子彈炸得「五內俱裂」的裕仁天皇發布停戰詔書


除成為空架子的關東軍已被蘇軍消滅外,關內的「中國派遣軍」遵令向中國政府無條件投降,而在這之前,它們的失敗和滅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一個東方民族對另一個東方民族的生死對決,終於有了最後的結果。


摘自關河五十州《一寸河山一寸血5 歷史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