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沒打仗,我軍怎樣應對新戰爭?驅動高性能無人裝備降維打擊


距離上一次中等規模強度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40多年的,我國在懲越之後轉入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軍也在1990年代初之後再沒有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

而我軍在總結反擊戰的經驗教訓之後,經過大規模裁軍和武器裝備現代化標準的提升,進入21世紀之後我軍成為了一支與國力相配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軍事實力的強大是遏制戰爭的先決條件,但世界並不太平,我國周邊想挑事兒的國家不少,台島上的反華勢力從沒放棄過台獨,「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軍就要加強戰備和組織訓練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

那麼,未來我軍參與的戰爭會用到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呢?會像是目前進行俄烏戰爭那樣,是機械化戰爭嗎?

從目前我軍正在進行的較大規模的實戰化演習來看,種類和數量都很多的無人化裝備進入到實測階段,也就是說未來我軍將會大量使用機器人或者無人化裝備,對敵進行信息化/數學化戰爭。

戰場上無非就是偵察、火力打擊和後勤保障,目前我軍在這三個方面目前都有相應的無人裝備。

無人裝備多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目的就是減少了人力的使用,更關鍵的是減少傷亡。比如說:機器狗可以替代偵察兵對敵抵近偵察,如果給它裝上武器它就是一台戰鬥機器人,而無人車給最前沿運輸彈藥,具有體積小(目標小)、載量大和速度快的特點,同樣是節省人力和減小傷亡。

戰場上臨時製造爆破器材對障礙物實施爆破,一直都是各國軍隊主要的訓練科目,但拿著炸藥包或者爆破筒去炸三角錐、鐵絲網乃至碉堡…都是非常危險的!很多時候沒等接近目標就被敵人火力壓制住。

現如今有了多軸無人機,攜帶20公斤的炸藥進行爆破,破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幾乎是沒有傷亡,操縱手可以在敵人重機槍射程之外進行空投爆破。

我軍演習當中大量使用這些前所未有的無人裝備,說明了我軍在最近10年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進步,同時我國機械製造業也得到了大發展,能夠系列化,多樣化研製出部隊所需的偵察、戰鬥和後勤所需的無人駕駛裝備,並且在高效率的產能支持下所生產出來的無人裝備數量也相當龐大,就能現在進行當中的「烏克蘭戰爭」來說,雙方均採購了上千架我國製造的民用無人機,來當做連排作戰單位的偵察器材,但是如果讓中國以外的無人機製造廠商提供這麼先進和數量龐大的無人機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我軍在國內眾多車輛製造企業和信息工程企業的保障下,大量裝備無人化武器是外軍羨慕的事情。

未來戰爭就是幾百甚至上千台套無人車在戰場到處跑、無人機在任何地方飛,既大量節省人力又降低了傷亡,即便是被擊毀了也就是再補充幾輛或者幾架的事情。

戰爭先是從冷兵器進入到火器時代,然後是機械化時代,現在是往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而武器無人化是重中之重,用機器替代人工去完成危險、繁雜的任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但先決條件是研製這些現代甚至是科幻的武器,必須要掌握科技的最前沿,也就是說要掌握最先進的AI、人工智慧、大容量的通訊設備研製在內的電子工業,並且要有龐大機械製造工業和一億左右的工業人口才能實現,但全世界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少之又少,美國也達不到,只能是利用自己的研製能力設計出來之後在找「小圈子」里的國家去製造,剩下的國家沒法完成,最終只能在機械化當中打轉,邁不出去這道坎,最終軍隊裝備和作戰思想也會越來越落後,形成了雙代差是極其可怕的事情。

戰爭是殘酷的!如果在技術上出現鴻溝就會被降維打擊,就像冷兵器對陣熱兵器那樣被殺得片甲不留,被對手像玩兒網遊那樣的消滅死得太窩囊,連最後的一點悲壯都沒有了。

所以說,要應對未來戰爭就先要把自己的工業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