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是2021年元月23日,星期六。每日軍情天天與您相約。今日軍情有這些事值得關注——
印媒:印巴在克什米爾發生交火,一名印士兵辛格重傷身亡
印度媒體「今日印度」網站22日稱,印巴兩國武裝部隊今早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交火,印度軍方指控巴基斯坦軍隊在克什米爾北部庫普瓦拉(Kupwara)地區唐達爾(Tangdhar)控制線附近開火,印度一名士兵被打死。
印度陸軍在聲明中進一步表示,來自印度第10『查謨和克什米爾』步槍聯隊的哈夫·尼爾馬爾·辛格(Hav Nirmal Singh)身受重傷,後來不治身亡。」
軍情畫外音:從印巴衝突來看,打死印軍一個人根本不值一提,因為在過去兩年中,印巴邊境發生的違反停火事件突然激增,打死人是常有的事,最厲害的一次衝突,印軍死亡近40人。2020年,印度記錄的來自巴基斯坦武裝部隊的違反停火事件就有4700起。或許這一數據並不準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巴衝突極其頻繁!
其一、印度極度膨脹在邊境地區與多國發生武裝衝突,印巴衝突尤為頻繁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曾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然而,兩國的對立直至今日都在繼續。近年來,印巴兩國衝突不斷升級,大戰一年半載,小戰隔三差五從未間斷。
今年剛一開年,兩個國家又打起來了,2021年1月1日深夜,據印方消息,巴基斯坦向印度全面炮擊,造成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的5名平民受傷。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卡納沿線地區,雙方重炮開始互相炮擊。印度指責巴基斯坦違反克什米爾控制線的停火制度。
據了解,在此前的一次衝突中,印軍一支巡邏隊準備展開越境偷襲,剛闖入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前,巴軍方的哨所「將計就計」,把印軍引入了包圍圈,不到半小時全部打死。印軍此番悍然出手,無視停火協議的舉動,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說起印巴衝突甚至需要從種族歧視上說起。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將人分成4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是高等級,吠舍、首陀羅是低等級,至於被稱為「達利特」的賤民則在許多印度教徒眼裡連人都算不上。在種姓制度的壓迫下,印巴分而治之。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在克什米爾達成的停火協議自1999年起生效。根據印度軍方的說法,到2020年,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違反了3,200多次停火,造成30名平民喪生,100多人受傷。
印度與周圍國家的武裝衝突時有發生。去年7月30日,印軍在東北與緬甸接壤的邊境地帶巡邏時,突然遭到了當地武裝分子的襲擊;而在這起導致印軍死傷9人的襲擊事件之後,印度和孟加拉國邊界地帶又響起了槍聲,有2名印度士兵被當場打死。
其二、印軍借多國武裝衝擊,加速軍備建設,在窮兵黷武的路上越走越遠
雖然說印軍這些年來在武器裝備上一直飽受詬病,自身研發生產武器的能力比較弱,大量先進武器裝備靠向俄羅斯、美國、以色列、法國等國家購買,
同時,印軍存在大量腐敗和舞弊行為,不僅武器裝備採購價格遠遠高於市場價,有時甚至是正常價格的兩到三倍,並且採購時間長。
新裝備列裝後,又往往因為自身維護能力弱、技術人員短缺導致事故頻發。印軍戰鬥機接連墜毀。去年6月21日,印度陸軍一架直升機在緊急迫降後墜毀。據不完全統計,這已經是印軍今年第4次發生戰機墜毀事故了。此前在5月,印軍也有戰鬥機在邊境機動中墜毀,雖然沒有人員死亡,但是也從某種程度反映出其裝備短板。
這些東拼西湊的裝備,鑼齊鼓不齊,難成體系,相互不兼融難相通,尤其是偵察、預警方面差距比較大。去年6月22日,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海軍裝備的新銳P-8A海上反潛巡邏機突然出現在了印度北方高原邊境地區。P-8A是一款海上反潛巡邏機,雖然具備一定的對於陸基目標的偵察能力,但是相對於其餘的專用偵察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儘管事故頻發、短板頻現,但不但沒有有所收斂,反而在窮兵黷武的路上越走越遠,從裝備採購到邊境邊防設施建設多頭推進。據印媒報道稱, 印度空軍計劃在北阿坎德邦的3個邊境地區建立防空雷達,並修建一個用作加油、裝卸彈藥的預著陸場。此外,印度空軍還要求該邦為擴建機場提供土地支持。印度空軍還提議在該邦發展一個新的預著陸場,以執行其在北阿坎德邦山區的活動。
其三、印軍肆意對外武裝衝突,起碼透露出4大目的
去年9月10日,印度空軍於正式列裝首批5架「陣風」戰鬥機,印度與法國兩國防長出席入列儀式。有印度媒體在「陣風」戰鬥機正式入列之際,又進行了一番吹捧式報道。
印度ZeeNews新聞網站發表了一篇長文,從技術特點、實戰經驗、武器配置、飛行能力、防護能力等多個方面將其與中巴先進戰鬥機進行對比,尤其是重點將「陣風」與JF-17「梟龍」、殲-20戰鬥機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是「陣風」戰鬥機能讓印度空軍獲得「巨大優勢」,一舉超越巴基斯坦空軍和中國空軍。
由於印度的領土野心以及地區霸權主義作祟,致使南亞次大陸地區長期以來就形勢嚴峻,衝突頻頻發生。尤其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邊境,流血事件幾乎從未有中斷過,近年來,印軍在克什米爾地區挑釁愈加頻繁,屢次製造襲擊事件。
去年11月13日,印巴爆發大規模炮戰,雙方死傷者共計將近40人。印軍方面,包括安全部隊以及邊防警衛在內的軍事人員,共有10人被打死,在克什米爾控制線附近,有多處彈藥庫、導彈發射塔以及其它工事都遭到摧毀,幾乎被炸成了一片廢墟。至於巴基斯坦一方,則付出了11人喪生,16人遭到不同程度受傷的代價。
印度方面曾發布過一組數據稱,自1990年到2017年3月,印巴兩軍在克什米爾地區一共發生過69820次交火。
2017年,雙方的交火高潮繼續持續,全年兩軍交火次數達881次,平均每天都要交火至少2次;當時間進入到2018年,雙方交火次數更加頻繁,僅僅當年1月,兩軍就交火134次,平均每天達至少4次,大大超出了此前幾年交火次的頻率。
據統計,2016年印巴兩軍發生275次交火,當年9月18日,4名巴方武裝分子襲擊印軍位於烏里的12旅司令部,打死了印軍19人、擊傷30餘人。
▲巴方武裝分子襲擊印度12旅司令部圖為電影《烏里:外科手術式打擊》相關片段
從去年以來,印度與周圍國家的武裝衝突更是不斷加劇。有分析認為,國內矛盾重重的印度之所以拉攏多方力量,虛張聲勢、死磕硬撐,主要有4大目的。
一是以邊境爭端快速轉移國內矛盾。去年以來,印度經濟下滑、洪澇蝗蟲等自然災害頻發,新冠疫情肆虐,各種矛盾交織疊加,在其他方面很難快速解決國內矛盾的時候,莫迪當局蓄意挑戰邊境爭端,迅速轉移化解國內矛盾。
二是充當美印太戰略布局馬前卒,在美國及其有關盟友相繼採取對華「脫鉤」措施的情況下,印度故意挑起邊境爭端,加入了美方與中「脫鉤」的行動,充當美印太戰略布局馬前卒,積極承接西方產業鏈轉移,從中攫取包括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的最大利益,賺得盆滿缽滿。
三是加速軍事擴張。邊境對峙以來,印度先後向俄羅斯、法國購買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從以色列租賃王牌導彈等先進武器,如果沒有邊境對峙這張牌掌握中手中,印度的軍備之路不可能這麼快這麼順。
四是軍事牽制他國。從對峙情況來看,印度故意製造升級對峙的緊張態勢,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真打,而是想打持久戰在邊境上拖住牽制他國,提升執政黨和軍隊在國際國內地位。
從印巴局勢看,克什米爾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類似的炮戰還會一直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