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凝結著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精華與心血的大海戰,在大西洋的北海上爆發。日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僅次於萊特灣大海戰)和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以「日德蘭海戰」之名,成為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標誌性的戰鬥與頂峰。
從日德蘭到沖繩: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在日德蘭大海戰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世界各國海軍列強,無不以大艦巨炮作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其最終代表便是排水量高達70500 噸的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儘管超高壓高溫鍋爐、火控雷達、重點防護、重彈、焊接裝甲、防雷系統、傾斜裝甲等一系列相關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極大地提高了戰列艦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使得20 世紀40 年代標準的戰列艦,遠超當年那些參加日德蘭海戰的「前輩們」,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那個早晨,新興的海軍航空兵,卻對日德蘭大海戰所確立的大艦巨炮政策在海權領域的核心地位,發起了挑戰!最終, 1945年4月7日14時20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強戰列艦——「大和」號在沖繩海戰中,被美國海軍航空兵擊沉,正式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
根據記載,「大和」號沉沒時的殉爆,產生了高達將近6100米的雲柱,使得193千米外的日本本土居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過,在它短暫的一生中,「大和」號的460毫米口徑主炮,僅曾向一個目標射擊過,即於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賓薩馬島外,攻擊了一艘並不重要的美國海軍護航航母,而且大多數海戰歷史研究者並不認為「大和」號真正擊中了其所瞄準的目標。日本軍國主義者傾盡國力所打造的超級戰列艦的這個結局,可謂是頗具黑色幽默色彩,但這也說明了大艦巨炮時代「無可奈何花落去」。
2015年9月15日,當時身為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在美國聖佩德羅登上「衣阿華」戰列艦並發表競選演說。此舉曾被有心人解讀為他要恢復美海軍戰列艦遠洋巡航,雖然消息最後被證明為不真,但傳統上人們將戰列艦視為體現國家實力的代表神器,這種「大炮巨艦」感情也由此可見一斑
多鉚蒸鋼:「多炮塔神教」亞文化
20世紀末,隨著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在海灣戰爭後的陸續退役、封存、除名,大艦巨炮時代正式走入了歷史。
然而,在軍事領域之外,代表著大艦巨炮時代的鋼鐵戰列艦,卻成為無數軍迷心中的「偶像」與「信仰」,形成了一種頗具蒸汽朋克色彩的獨特軍事亞文化。他們視擁有多個炮塔、大口徑主炮、體型龐大的戰爭機械(包含戰艦但不局限於戰艦)為「男人的浪漫」,認為其代表了機械時代的人類對於攻擊力、防禦力的極致追求。在中國的軍迷中,更是形成了一個以「多鉚蒸鋼(剛)」為口號的「多炮塔神教」!這些軍迷也喜歡自稱「多炮塔神教眾」。
特別要說明的是,多炮塔神教緣起於一個軍事愛好者聚集的論壇,其口號「多鉚蒸剛」是指多炮塔、鉚接裝甲、蒸汽動力、剛性懸掛,表達的是對「陸地戰列艦」——多炮塔坦克的喜愛與崇拜,之後衍生出了空軍版、戰艦版等諸多版本, 後因為海軍愛好者的眾多,因此後來居上,連口號都被其影響變為「多鉚蒸鋼」,並且以「多鉚蒸鋼,大艦巨炮」的字樣,以顯示自己的「多炮塔神教眾」的身份。
一位資深「多炮塔神教眾」的一段話,可能最能說明他們追捧這種軍事亞文化的心裡誘因:
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超出人類的日常經驗。設備越來越讓人難以理解,為什麼一片小小的魔法般的晶元,能夠實現那樣多的功能?我們能夠親眼見到力臂的運動,蒸汽的噴射,彈簧的往複;但是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電子是如何在那寬度只有幾十納米的量子隧道中奔流的,我們憑藉著百萬年的人類本能,對抗著科技的進步。於是,我們有些人選擇了追憶那些更光輝的,更為簡單而能夠理解的時代的技術。龐大的機械往複運轉,電動機的尖嘯中,炮塔一同指向九點鐘方向。全體都有,放!千億炮塔,千億星辰!
在缺乏大艦巨炮歷史與傳統的中國尚且有如此眾多的「多炮塔神教」擁躉,那麼歐美日本對大艦巨炮的崇拜和迷戀文化也就更為興盛了,其衍生出的文化產品也就更為繁盛。畢竟已經被退役封存、成為博物館的密蘇里號戰列艦,還多次登上大熒幕:即在《潛龍轟天(戰艦喋血)》中成為美式英雄與恐怖分子對決的「疆場」;還在《超級戰艦》里親自上陣,對抗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展現出「寶刀不老」的雄姿。
而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登上衣阿華號戰列艦發表競選演說,結果被解讀為要「再次恢復美國海軍戰列艦遠洋巡航」,引得大炮巨艦愛好者與多炮塔主義者紛紛躍躍欲試,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探尋新時代戰列艦的可行改造方案。雖然最後此事被證明是個「新聞烏龍」,但也展現了軍迷們對大炮巨艦的鐘愛與迷戀。
當然,哪怕是最資深的「多炮塔神教眾」也都承認,在現代乃至近未來戰場條件下,面對著制導武器的興盛,大炮巨艦這類多炮塔軍備,是不會重新出現在戰場之上的。
因此大炮巨艦愛好者與多炮塔主義者把想像的視野投向了更加遙遠的未來——太空時代。他們認為,舊時代多炮塔載具——大炮巨艦們的戰場是二維化的海面。現在戰爭形態的三維化進程剛剛開始,但人類仍被局限在地球表面的有限高度內,所以制導武器得以大行其道。當人類進一步邁向深空、走向真正的三維空間,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多炮塔載具就能突破噸位的限制,擁有超乎現在想像的攻擊力與防禦力,大炮巨艦們必將重回戰場,即「千億炮塔,千億星辰!」
所以,在歐美日本,關於太空科幻的文藝作品與衍生品中,太空版本的大艦巨炮成為必要元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被認為具有濃重日本右翼色彩的科幻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外,絕大多數太空科幻作品裡的大艦巨炮們,基於太空戰場的三維環境,雖然保留了多炮塔、大炮、巨艦的基本屬性,其外形已經與舊時代的大艦巨炮們完全不同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那些關於太空時代的戰列艦幻想!
遊戲《戰錘40K》中帝國艦隊主力戰列艦之一:報應級(Retribution)戰列艦。在這部科幻遊戲的背景故事中,帝國艦隊主力艦隻分為復仇女神級艦隊航母、勝利級戰列艦、聖杯級戰列巡洋艦、帝皇級戰列艦和報應級戰列艦。其中報應級戰列艦以其高速航速和強大火力,成為帝國軍最依賴也是最可靠的戰力
銀河哥特史詩:《戰錘40K》中的戰列艦
《戰錘40K》是一款由英國一家遊戲公司於1987年開始發行的系列桌上戰棋遊戲,此後衍生出電子遊戲、動漫、影視等諸多文化產品,甚至影響了暴雪公司的著名遊戲《星際爭霸》。
《戰錘40K》以充滿哥特式風格的科幻魔幻色彩銀河係為舞台,人類、獸人、混沌、蟲族等多方勢力糾纏廝殺。在戰錘40K的世界中,人類帝國擁有一支雖然科技略顯落後,但數量和組織都頗為龐大的海軍。帝國海軍負責執行星球防禦、保護以及護航帝國船隻航線、運送帝國防衛軍,以及消滅敵軍船艦(在艦隊作戰中)和星球(在軌道轟炸或是滅種行動中)等任務。其風格非常類似一戰時代的歐洲海軍列強。
帝國海軍的艦隊是由多種船艦組合而成,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戰列艦與巡洋艦(包括巨型巡洋艦、巡洋艦與輕型巡洋艦)以及護航船艦(例如護衛艦與驅逐艦)。其中戰列艦配備了大量的武裝與護盾,通常是作為艦隊的旗艦或是海軍上將的座艦,也是帝國海軍實力的象徵。大部分的設定都認為,戰列艦的長度應該在6到8公里之間。戰列艦船員可以達到三百萬人,其中大部分成員是帝國海軍的武裝部隊(可以理解為海軍陸戰隊),用來對抗敵人的登艦突襲。甚至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部署更多人。其中帝皇級戰列艦以數量極龐大的攻擊機而聞名,懲罰級戰列艦的特色則是大量的側舷炮火以及數量很多的魚雷發射管,勝利級戰列艦則聞名於強大的主炮。
帝國海軍的戰列艦以宏炮(電磁炮)為主炮。宏炮炮管長達500米,運用電磁推進,能將炮彈加速到1000多公里/秒。但與光速的能量武器相比,這樣的速度仍然慢得厲害。所以,一發宏炮炮彈在擊中其目標之前,可能要飛行大約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可能是設定里對哥特風格和一戰背景的模仿或鍾愛,帝國海軍的宏炮依舊採取人工裝填。同時,宏炮還裝備有慣性緩衝器和反重力場發生器。前者是為了抵消開火時候的反作用力,後者則為了減少炮彈的相對重量,以獲得更高的初速。
系列影視作品《星球大戰》中的帝國級殲星艦。這也星球大戰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艦隻之一,在《星球大戰IV:曙光乍現》首次出現,是銀河帝國星際艦隊代表艦隻。典型的帝國級殲星艦長1600米,配備渦輪激光、離子炮以及牽引光束投射器,同時搭載了多架鈦戰機及大量的地面軍事力量
戰列艦的另一種主要武器就是光矛(激光炮)。光矛是一級巨型能量武器,能夠向遠距離發射一記持續的能量射流,在敵方主力艦上劃開一道大口,或是將一艘護盾未展開的輕型艦船直接切成兩半。光矛基本都會被安置在艦身周圍的巨型炮塔當中,以對付從各個方向襲來的敵人。
其實相比於炮彈初速相對很慢的宏炮,光矛更適合太空戰的環境。但考慮到《戰錘40K》的世界裡有各種魔幻勢力,所以從物理上消滅敵人的動能武器,宏炮確實有存在的必要。
電影界的超級IP:《星球大戰》中的殲星艦
眾所周知,《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是著名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的經典太空科幻電影,其屢創票房紀錄,衍生出無數的文化衍生品。
該系列雖然主要講述手持光劍、使用原力的絕地武士對抗銀河帝國的故事,但巨大無比的太空殲星艦也是影片的亮點。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 Class Star Destroyer,ISD)在作為重武器平台,執行星球攻擊、星球防禦、反艦作戰,充當輕型艦艇母艦等方面,都可謂表現突出。設定中,一支由殲星艦組成的艦隊,作戰效能總勝過多種戰艦組成的特混編隊。因此殲星艦被認為是帝國艦隊的標誌性軍艦。它在一個星系中的出現,表示帝國對這裡的事務極其關切。在設定中,帝國級殲星艦長達1.6公里,至少擁有37000名船員,這還不算其搭載的一個師(Division)的帝國衝鋒隊,大約9700人。
帝國級殲星艦在火力上可謂密集無比,是最典型的太空時代多炮塔戰艦。具體帝國級殲星艦分為ISD1型和ISD2型。ISD1型擁有分別布置在塔式艦橋兩側的六座雙聯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炮塔和兩座雙聯重型離子炮炮塔;分別布置在戰艦兩邊舷側的兩座四聯裝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炮塔。此外,60門渦輪增壓激光炮與60門等離子炮遍佈於艦體中線與上層建築的各個角落。ISD2型則擁有分別布置在艦體上層建築兩側的8座8聯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炮塔,以及舷側與上層建築各處布置36座渦輪增壓激光陣列和20門等離子炮。
不過,雖然殲星艦的尺寸已經遠超現實中的戰列艦,但其在設定中,只是巡洋艦級別而已。它的尺寸與片中反派黑武士達斯·維德的座艦——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相比,明顯是小巫見大巫了。
執行者級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或稱無畏艦),長19000米,擁有25座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陣列(250門),25座中型渦輪增壓激光炮陣列(250門),25座重型等離子炮陣列(250門),以及超過5000門小型激光炮和等離子炮。
《星球大戰》中執行者級執行者號超級殲星艦(或稱無畏艦),長19000米,擁有25座重型渦輪增壓激光炮陣列(250門),25座中型渦輪增壓激光炮陣列(250門),25座重型等離子炮陣列(250門),以及超過5000門小型激光炮和等離子炮
太空歷史歌劇:《銀河英雄傳說》的「排隊槍斃」
《銀河英雄傳說》是很多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日本太空題材名著。現在中文網路界所流行的那句「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其實就是源自小說里主角萊因哈特的一句話:「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日本著名小說家田中芳樹的這部小說,通過描寫銀河帝國新貴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的崛起,以及其與畢生的宿敵——同盟軍元帥楊威利的對決,向讀者展現了一幕「將兵幾千萬,戰艦數十萬」的恢宏太空歷史歌劇。
但對於這部作品,也有很多讀者表示出對田中芳樹數學能力的「絕望」以及其用二維「排隊槍斃」的戰術去打三維太空戰的「吐槽」。甚至有種說法認為,《銀河英雄傳說》其實不過是一個披著太空時代外衣的歐洲宮廷加中國歷史混合小說。
雖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