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初,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地面部隊入朝作戰一周後,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幾乎沒有空中作戰力量,制空權牢牢掌握在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手中,因此蘇聯空軍為了掩護中國人民志願軍地面作戰,也派出了大量空軍部隊秘密參戰,同時也向中國軍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米格戰機來組建中國自己的航空師。
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米格-15戰鬥機多次與聯合國戰機交戰,並且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與之激戰,給聯合國軍空軍部隊造成了巨大損失,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這也是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為避免因蘇聯參戰而擴大戰事,美國當時對蘇聯空軍參戰採取了沉默態度,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范登堡在發布會上解釋道:「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強大的聯合國軍空軍部隊為何會在米格走廊空域始終無法奪取制空權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那些神秘而精銳的蘇聯東歐地區飛行員了。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並且嚴令要求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二戰蘇聯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蘇聯飛行員都經歷過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
實際上蘇聯空軍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裡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聯合國軍戰機佔有很大優勢。此外,美軍也明文禁止其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因此絕大多數的時間內,這些機場的中蘇米格戰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中國境內機場的戰鬥機正在循序起飛而無法攻擊,而中蘇米格戰機編隊完畢之後可以馬上以高度優勢與美軍進行空戰。儘管斯大林要求蘇軍參戰部隊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就通過監聽無線電通訊得知蘇聯空軍的介入,不過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就像一個古代角斗場一樣,在這個有限區域內大多數空戰都在此發生,因為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顯示其並沒有失去對該地區制空權的掌握,而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所以也造成了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對於交戰雙方來說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慣例。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主力戰機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也壓制住了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制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也未能實現。可以說交戰雙方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勝利者。
200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其自傳《我的戰鬥生涯》中寫道:「朝鮮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總共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統計數字,蘇聯航空兵在朝鮮戰場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爭中蘇聯軍人的總的損失為299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之所以在朝鮮戰場上能夠五戰五捷取得勝利,與中蘇空軍部隊的英勇參戰密不可分,米格走廊的形成極大的保障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線的暢通,保證了志願軍作戰物資的充足供應,為取得朝鮮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