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新展品——罕見的坦克機槍。這挺機槍是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設計的,是DS-39中型機槍的改進型,博物館方面將這挺機槍擺放在兩挺不同樣式的DS-39機槍的中間,可以形成一個小系列,讓參觀者可以橫向對比三者的不同。該槍並沒有正式的型號,只是被稱為DS-39坦克機槍。
DS-39機槍是上世紀30年代末研製的,旨在取代馬克沁機槍,口徑7.62×54mmR。最大特色就是採用了風冷速換槍管(左上方有兩根備用槍管),比馬克沁機槍更加便於使用。這挺機槍1939年開始列裝,裝備之後發現其彈鏈供彈部分經常卡殼,操作複雜且故障率偏高。1941年,DS-39就被停產,工廠開始重新生產馬克沁機槍,DS-39總產量約10000挺。
這挺坦克機槍採用伸縮槍托,增加了小握把和扳機,並加裝了兩腳架,捷格加廖夫將DT坦克機槍的成功經驗應用到這挺機槍上面。
作為坦克機槍時,它並不會安裝兩腳架,之所以配備兩腳架是考慮到從坦克上拆卸下來,當作步兵武器使用的需求。但DS-39的缺點自然也帶到了這挺坦克機槍上面,因此註定了它的悲劇結局。
這挺機槍並沒有實際列裝,因此產量極少,現在已經是很罕見的收藏品,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存在。注意這挺坦克機槍的槍管與左上方的備用槍管相比,並沒有喇叭形槍口裝置,同時沒有提把。具有同樣的螺旋散熱片的設計,儘管可以提高散熱效率,但是重量較大。
機匣設計與DS-39中型機槍相同,推測依舊是速換槍管。兩腳架的設計類似DP機槍,左側腳架上有固定兩支腳架的卡子,可以在向後摺疊時固定兩個腳架。速換風冷槍管、帆布彈帶、兩腳架,這樣的混合結構從現在的角度看非常特殊。
為了便於操作,取消了兩個D形握把,在機匣下方增加一個小握把和常規的扳機,這樣的設計便於輕機槍狀態時的操作。槍托採用一根非常粗壯的鋼桿,具備伸縮功能,採用一個蝶形旋鈕進行鎖定。鋼板製造的槍托底板,外面罩著柔性材料。
向前打開的立框式照門,通過上下調節的缺口配合槍管前面的準星進行瞄準。立框左右兩側有不同的表尺,分別對應兩種型號的彈藥。
採用帆布彈帶供彈,火力持續性非常好。當時蘇軍裝備的DT坦克機槍,採用63發彈盤供彈,火力持續性不能完全滿足實戰的需求。因此蘇聯希望用這款DS-39的改進型,取代DT坦克機槍。
兩腳架很粗壯,通過右側一個螺桿固定在槍管上。
從特寫照片,可以看到兩腳架是通過夾具固定在準星座後方的槍管上。槍口有帶滾花的裝置,推測是空包彈助推器。
這款機槍已經安裝到T-126輕型坦克上,還計劃裝備在尚處於研製中的T-50輕型坦克上。DS-39中型機槍還有一款水冷型,只不過擺放在博物館的其他場館,並沒有出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