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罕見的在安理會表態,希望胡塞不要再打西方的商船了,背後的人情世故拿捏得死死的。
紅海危機升級,中國為何突然 「亮劍」?
自從以色列在加沙搞事,胡塞武裝就像開了 「復仇掛」,不僅對以色列本土發動襲擊,還封鎖紅海航道,專門盯著掛以色列旗或者去以色列的商船下手。
這招 「海上游擊戰」 直接讓全球航運成本飆升,歐洲的超市貨架都差點空了。中國這次一反常態,在安理會直接點名胡塞,要求他們停止襲擊。
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的發言堪稱教科書級外交話術:一方面譴責胡塞違反國際法,面把紅海危機和加沙衝突掛鉤,強調要解決問題就得先讓以色列停手。
這波操作就像在說:「你們打架可以,但別把馬路堵了,大家還要過日子呢。」其實中國早有伏筆。
2024 年 3 月,中國籍油輪黃埔號在紅海被胡塞誤擊,雖然沒造成傷亡,但外交部當時就警告襲擾民船不可取。這次直接安理會喊話,既是給胡塞劃紅線,也是給國際社會遞話:中國不是軟柿子,但也不會放任局勢失控。
胡塞武裝背後的 「棋手」 是誰?
胡塞敢在紅海橫著走,背後離不開伊朗的支持。從導彈技術到戰術指導,伊朗對胡塞的 「手把手教學」 堪稱 「中東版軍事網課」。
2025 年 6 月,胡塞襲擊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導彈,就是和伊朗協調後發射的。這種 「代理人戰爭」 模式,讓伊朗既能噁心以色列,又不用直接下場。
中國和伊朗的關係就像 「塑料兄弟花」,既有合作又有博弈。一方面,中國需要伊朗的石油和地緣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讓伊朗在中東鬧得太出格。
這次警告胡塞,其實也是給伊朗遞話:「兄弟,你家小弟玩得有點過火了,該管管了。」胡塞對中國船隻一直 「網開一面」。
2025 年 7 月,胡塞擊沉希臘貨輪永恆 C號時,特意強調只針對與以色列有關聯的船隻。這種默契背後,既有中國在中東的中立形象,也有胡塞對中國能源進口的依賴,畢竟中國是葉門石油的重要買家。
中國警告背後的 「人情世故」
中國這次出手,表面上是維護航道安全,實則算的是經濟賬和政治賬的 「複式記賬法」。
紅海承擔了全球 10% 的石油貿易和 8% 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而中國從中東進口的能源佔總進口量的 38%。一旦紅海航道癱瘓,中國的能源供應鏈將遭受重創。
2024年紅海危機最嚴重時,全球 74% 的集裝箱船被迫繞行好望角,航運成本暴漲 30%。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中國一直倡導 「全球安全倡議」,這次安理會表態正好展示其 「負責任大國」 形象。更妙的是,中國把紅海危機和加沙問題綁定,既批評了胡塞,又敲打了以色列和美國,堪稱 「一箭三雕」。
正如耿爽所說:「加沙的戰火不熄,紅海的危機難平。」此外,中國還在玩 「平衡術」。一方面和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合作推動葉門和談;另一方面通過 「一帶一路」 加強與中東的經濟綁定。這種 「不選邊站隊」 的策略,讓中國在中東贏得了更多話語權。
全球航運困局,中國如何破局?
中國不僅在安理會喊話,還私下與伊朗、沙特等國溝通,推動建立 「紅海安全對話機制」。2025 年 5 月,中國促成沙特和伊朗復交,為葉門問題解決埋下伏筆。
中國通過增加對葉門的人道援助,換取胡塞對中國商船的 「特別待遇」。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葉門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同比增長 25%,而中國商船在紅海的通行率高達 99%。
中國海軍第 46 批護航編隊在紅海執行獨立護航任務,既不加入西方聯盟,也不針對胡塞,而是以 「國際警察」 姿態維護航道安全。這種 「非對抗性存在」 讓中國在紅海危機中贏得了更多尊重。
中國還在玩 「心理戰」。當西方商船紛紛掛起五星紅旗求保護時,中國國防部回應:「公道自在人心。」 這種 「無形威懾」 比航母艦隊更有殺傷力。
結語
中國這次警告胡塞,表面看是 「路見不平一聲吼」,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地緣政治博弈。通過平衡各方利益、打經濟牌、玩外交話術,中國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又展現了大國擔當。
胡塞武裝的 「紅海游擊戰」 短期內難停,但中國的介入已經讓局勢出現微妙變化。正如基辛格所言:「中國作為和平締造者的出現,改變了國際外交的職權範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的 「人情世故」 拿捏術,或許才是真正的制勝法寶。
信息來源:中方敦促葉門胡塞武裝維護紅海水域航道安全---動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