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1集團軍坦克第10師的師部駐地,為何駐防蘇州?
「吳門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其詩作《拙政園圖詠》中寫道:「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精準概括出蘇州園林「咫尺乾坤,壺中天地」的造園哲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提及蘇州就是園林美學、文章風華。實際上,蘇州也是一座軍事價值極高的兵家必爭之地。
▲蘇州
本智者不說遠的,就說一說近的,以佐證蘇州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地位。在大軍區時代,蘇州是南京軍區第1集團軍坦克第10師的師部駐地,於1993年8月由鎮江句容遷駐於此。問題來了,坦克第10師為何駐防蘇州?蘇州的兵家必爭屬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磨刀不誤砍柴工,本智者且為諸君梳理一下坦克第10師的基本情況。坦克第10師於1967年8月在江蘇句容成立,轄坦克獨立第4團及坦克自行火炮第284、第286團,軍政主官配置為馬筠貞、范振春。
1969年8月,坦克第10師建制內各坦克團番號調整,轄坦克第37、第38、第39團。1983年1月,坦克第10師交由第60軍代管。1985年百萬大裁軍,第60軍番號停用,坦克第10師編入第1集團軍編製。此時,坦克第38團撤編,其番號由原第60軍坦克團沿用。
▲原南京軍區第1集團軍舊照
1993年8月,坦克第10師師部離開了誕生之地,奉命遷駐蘇州。在本智者看來,坦克第10師師部機關駐防蘇州,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蘇州不僅僅是江南水鄉,也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戰略要地;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蘇州的山川形勝用五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即「枕江而倚湖」。老祖宗用語言簡意賅,誠如斯言。蘇州地處長三角中部、蘇東南,北依長江、南面太湖,且有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蘇州境內既有平原,也有丘陵,河流縱橫、湖泊密布,一派江南水鄉氣象,如下圖所示:
▲蘇州及周邊3D地勢圖
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蘇州成了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江淮防線是南方政權與北方政權掰手腕的核心區域。雖然蘇州並非江淮防線關鍵節點城市,可是依賴其水利和漕運能力,卻間接支撐了江淮防線的後勤需求,這是非常關鍵的存在。
再以解放戰爭為例,隨著蘇州的解放(即1949年4月27日),標誌著敵在江南地區軍事上的徹底失敗。再者,蘇州歷來是長三角出了名的「膏腴之地」代表,客觀上也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提供了物質基礎。
所以,坦克第10師師部遷駐蘇州,這是我軍將現代戰爭軍事特點和古典軍事鬥爭藝術的完美結合。不僅僅是蘇州,但凡是歷史上有名氣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大軍區時代無一例外被賦予神聖使命和重要責任,武漢、南京、徐州等諸多名城要塞,都遵循著這一歷史規律。
二、蘇州水陸交通便利,意味著對外聯繫極為方便;
由前文可知,蘇州是「枕江而倚湖」,這也就決定了此地水陸交通便利。事實上,蘇州也確實是具有「通江達海,地連南北」的我優勢。關於蘇州的水陸交通便利,本智者重點強調一下鐵路。1908年,滬寧鐵路建成通車,蘇州也隨之進入鐵路時代。民國時期,江南鐵路運輸有了一定的發展,上海、南京的交通樞紐地位自不必多說。
▲坦克第10師舊照
真正讓蘇州鐵路運輸優勢更上一層樓的歷史事件,還是1968年12月南京鐵路大橋的建成通車,滬寧鐵路、津浦鐵路合併為京滬鐵路。京滬鐵路線上,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扎堆的地方,坦克第10師駐防蘇州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為了檢驗南京鐵路大橋的質量,特令坦克第10師抽調坦克從橋面上駛過,這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此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我軍於1993年進行了一次精簡整編。此次精簡整編,彌補了1985年百萬大裁軍的部分不足,兵力配置更加科學合理,軍兵種結構得以優化,夯實了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基礎,對於加速我軍質量建設、提高應急作戰能力有著重大的意義。
1993年精簡整編為1998年五十萬大裁軍,做了良好的鋪墊。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各坦克師(旅)的調整力度也不小。譬如,天津警備區坦克第1師轉隸第24集團軍、第20集團軍坦克第11師由河南確山移駐河南信陽等,都是屬於我軍裝甲力量的重大調整措施。從這個角度來看,坦克第10師師部由句容遷駐蘇州,正是1993年精簡整編的一大縮影。
▲東部戰區陸軍第72集團軍合成某旅演練舊照
1998年五十萬大裁軍,第1集團軍根據中央軍委、南京軍區的相關文件指示精神,進行了體制編製調整,坦克第10師執行裝甲師編製。2011年10月,南京軍區以裝甲第10師為基幹成立裝甲第10旅、機步第178旅。2017年,裝甲第10旅、機步第178旅分屬東部戰區陸軍第72、第71集團軍,此為題外話,本智者暫且不表。歷經數十年發展,坦克第10師血脈能夠得到較為完整的保留,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