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初的一個清晨,處在彌留之際的開國中將王近山突然如迴光返照般輾轉反側,口中還反覆呢喃著「部隊推進到什麼位置了?誰在前線指揮?」之類的話。
正當在場的醫護人員及家屬一片愕然之際,王近山之子王少峰卻湊到父親耳邊輕聲道出一句:「放心吧,李德生叔叔已經上去了」。隨後,王近山疲憊的臉上露出了一絲久違的笑容:「李德生上去我就放心了……」
開國中將王近山
一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老將軍在最後時刻心心念念的不是家庭親情,而是在戰火洗禮中凝結的深深戰友情,不禁令人感慨動容。而提到王近山和李德生數十年如一日的革命友誼,上甘嶺戰役又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話題。
如今,提起這場永載國內外史冊的經典戰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志願軍第15軍將士的浴血奮戰、死守不退,最終換得戰役最終勝利成果。
其實,在上甘嶺戰役的最終階段,鎖定戰役最終勝局的「定海神針」正是時任志願軍第3兵團第12軍副軍長的李德生。以至於在戰後總結大會上,身為兵團代司令員的王近山發出這樣一句感慨:
「如果都採用12軍的「小兵群」戰術,最起碼可以少犧牲3000人。」
壹
1952年10月,鑒於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已逐漸掌握戰略主動權的緊張態勢,時任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范弗里特開始坐立不安了。
在給剛就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不滿半年的克拉克信中,范弗里特提議主動發起一場小規模的進攻戰鬥,即所謂的「金化攻勢」,藉以迫使志願軍進入被動防守的地步。而他屬意的戰場,正是位於朝鮮金化以北不足三英里的五聖山地帶。
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范弗里特
10月20日下午,時任志願軍第12軍軍長的曾紹山一個電話打到了31師師部,向31師政委劉瑄傳達了兵團關於調91團進入平康以北地區,以預備隊形式隨時支援上甘嶺戰鬥的指示。
在此之前,志願軍第15軍作為防守上甘嶺地區的主力軍,仗打得可謂是異常艱難。尤其是下轄的第45師,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幾乎全員上陣,如同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動員全團參加攻擊山崎大隊的場景相類似。
但與李雲龍獨立團勝券在握的「吃肉喝湯」不同的是,45師上下是抱著必死決心投入到這場空前殘酷的戰鬥之中。
截止到10月20日這天,堅守上甘嶺陣地近一周的45師全師傷亡超過3500人,傷亡最大的兩個主力團加在一起也不滿200人,基本上已無力再戰。
每當回憶起這一幕,時任第15軍軍長的秦基偉在悲痛之餘,不免又多出一絲愧疚之情:
「戰鬥開始的第一周內,我軍雖傷亡大,但看到敵人傷亡更大,便認為他們不久就要收兵。特別是當陣地被敵人佔領後,腦子發熱,想一巴掌把他們打下去。所以我對崔建功師長講了那樣的話,打不下來就不要回來見我。這句話放出去不要緊,下面腦子更熱,一股血氣上來就拚命,增大了傷亡。」
曾任志願軍第15軍軍長的秦基偉
這邊15軍的傷亡數字在不斷攀升,另一邊的美軍卻在出動三個步兵營猛攻上甘嶺高地的同時,出動了30架次的B—26轟炸機和40餘輛坦克、300餘門重炮作為步兵協同作戰的火力支援。
敵變我變,這種情況下,我軍指戰員必須當機立斷,義無反顧的向上甘嶺增兵助戰。隨後,12軍第31師91團作為15軍45師預備隊,先行進抵上甘嶺西南側的597.9高地,其餘幾個團也陸續在之後投入這場戰鬥。
與此同時,為統一前方戰事指揮,時任志願軍三兵團副司令員的王近山調12軍副軍長李德生緊急前往新成立的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統一指揮一線的12軍、15軍所屬部隊以及炮兵第七師。
初到前線的李德生,隨即與91團團長李長生就前沿部隊的彈藥供應和伙食補充展開了一番探討。
貳
值得一提的是,李長生率91團投入597.9高地作戰後,極大的穩固了陣地防禦。
為了減少部隊傷亡,也為了避免部隊編製過多而引起指揮混亂,李長生將部隊編為9個梯隊,一個連一個連的逐次投入戰鬥,無論傷亡如何,每個連只作戰一天,而後即進入短暫的防禦休整。
影視作品中的志願軍戰士
而這種日後被譽為「小兵群」的戰術,正是12軍第31師在此前金城防禦作戰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成效顯著的戰術。
在駐守597.9高地上的所有指戰員均達成一致意見後,李長生將這一戰術經驗上報指揮部,而後又在李德生的批准下進行推廣。
得益於戰術運用的恰到好處,91團在597.9高地上不僅穩住了陣腳,而且與正面進攻的敵人打得來去自如。
一個連打一天,不論傷亡大小都按時換下來休整。下來時,留下一個連長、兩個排長、四個班長給換上來的連隊當「顧問」,然後再視情撤下來。上去的連隊多屯少擺,利用坑道保存有生力量,利用野戰工事以火力大量殺傷敵人。
此外,在李德生的奇思妙想下,部隊採用挖貓耳洞存放和分時分段運輸相結合的方式,將彈藥順利運輸到一線作戰部隊手中;同時,用晝夜不停的生火做飯方式取代按時按點供給伙食的方式,保障了前線戰士們的溫飽問題。
影視作品中的李德生
即便時隔多年後,李長生仍舊對老領導李德生的創新性舉措感到由衷讚歎:
「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就開展了軍事民主,一下子解決了部隊糧彈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91團在後來的激烈戰鬥中,還湧現出一位全軍著名的「孤膽英雄」胡修道,在身邊戰友全部犧牲的情況下,他憑藉簡陋的武器硬是在597.9高地堅守一天,擊退了南朝鮮軍的41次進攻,創造了一人就殲敵280餘人的戰史「奇蹟」。戰後,胡修道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的榮譽稱號。
1952年11月7日,距離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已過去近一個月時間,教員代表軍委擬定了指揮上甘嶺戰事的李德生嘉獎電文: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鬥。」
五聖山周邊陣地3D演示圖
對李德生而言,這既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同樣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叄
教員電報發送的次日,12軍31師代師長李長林即親率31師92團抵達上甘嶺,鑒於當時597.9高地已經基本穩固,秦基偉便把目光聚焦到另一處537.7高地上,而他給予92團的準備時間卻只有3天。
李長林當場提出了反對意見:部隊長途跋涉,既缺少彈藥,又對地形陌生,三天時間來準備反擊恐怕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儘管李長林的意見不無道理,但站在秦基偉的角度來考慮,他又有著太多的難言之隱:537.7高地坑道的部隊已經斷糧斷水十餘天,情勢岌岌可危,而一旦拖延日久,讓韓軍陣地進一步鞏固加強,再進行反擊的難度將會更大。
這一點,又與李德生重點關注和指揮的597.9高地戰況形成了相對鮮明的反差,作為後方總指揮的秦基偉在愧疚和無奈之餘,也只能忍痛下令92團全力出動。
此後一段時期的戰鬥中,537.7高地逐漸成為敵我雙方主要的爭奪戰場。由於「聯合國軍」的炮火優勢明顯,92團傷亡代價過大,秦基偉和李德生又先後在537.7高地上增加了第93團2個營和第34師106團,總算是穩固了陣地。
攻佔537.7高地的志願軍戰士
此後,在攻守結合的戰術指導下,堅守537.7高地的106團克服種種困難,直至戰役最後時刻,順利將該陣地移交至15軍29師手中,才算是完成了自身的戰略使命,同時也標誌著上甘嶺戰役正式落下帷幕。
客觀來講,李德生在後期親臨一線指揮時推廣的「小兵群」戰術,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嘗試,以至於王近山在戰役勝利後仍連連發出「全軍都採用該戰術,起碼能少犧牲3000人」的感慨,足見其實戰成效的顯著。
因此,稱李德生是促成上甘嶺戰役最終勝局的「定海神針」實至名歸。也正因為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有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保護,今日的我們才得以在和平與發展環境中共同見證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