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向印度發射導彈。圖/央視新聞截圖
印巴衝突仍在持續。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10日,巴基斯坦軍方的消息稱,巴基斯坦正式啟動軍事行動,以回應印度方面持續不斷的挑釁行為。據悉,此次行動針對印度境內多個目標展開,打擊範圍覆蓋印度全國多個區域。
當地時間5月7日,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動「辛多爾行動」(又稱「硃砂行動」),以報復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針對遊客的重大槍擊事件,印巴雙方發生空戰。
巴基斯坦對印度的反擊,代號為「班揚烏爾馬爾蘇斯行動」,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鉛牆」。從印度發起「硃砂行動」到巴方發起「鉛牆行動」(又稱「銅牆鐵壁」行動),標誌著印巴衝突的重大升級。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5月10日表態稱,對事態升級深感擔憂。強烈呼籲印巴雙方以和平穩定大局為重,保持冷靜克制,回到以和平方式政治解決軌道,避免採取使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的行動。
事實上,這是2003年印巴簽署停火協議以來兩個南亞核國家間爆發的最大規模軍事衝突。那麼,印巴為何因克什米爾問題產生衝突,此次軍事衝突是否會進一步升級為全面戰爭,對地緣政治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克什米爾始終是主要導火索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分治並獨立,但原是英屬印度土邦的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的歸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印巴之間爆發過多次戰爭,克什米爾問題始終是主要導火索。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後,在聯合國調停下,大部分克什米爾地區被劃分為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兩塊。但印巴均聲稱擁有對方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主權。
與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相比,印控地區更加動蕩不安。原因是,印控地區民眾多數為穆斯林,這裡也是印度穆斯林人口佔比最大的地區。長期以來,許多當地居民追求獨立或與巴基斯坦合併,當地抵抗組織多次反抗印度統治,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而印巴最近一次因克什米爾問題爆發高烈度軍事衝突,是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卡吉爾位於克什米爾印控實際控制線一側的山區。這場戰爭中,印度投入了大量士兵與來自巴方一側的武裝人員作戰,雖然印度最終取勝,但傷亡慘重,被美國軍方評價為擁有絕對優勢但打得十分業餘。
1998年,印巴均公開核試驗,宣布成為核國家。此後,疊加卡吉爾衝突等帶來的影響,最終促成了2003年的印巴停火協議:巴基斯坦承諾停止資助當地的武裝分子,印度則對當地放棄武裝鬥爭者予以特赦。
但這一停火協議最終還是在2019年失效了。當年2月,印控區40名印度准軍事人員遭自殺式襲擊身亡,印度隨後空襲巴基斯坦境內,雙方爆發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首次空戰。
更關鍵的是,2019年,莫迪在第二次大選獲勝後,廢除了印度憲法規定的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自治地位,引發當地騷亂。克什米爾問題再度埋下印巴衝突的種子。
▲在印控克什米爾斯利那加,一名男子停電期間用手機查看實時新聞。圖/新華社
雙方或都無意持續升級局勢
儘管印巴雙方再次互相針對,展開了軍事行動,但從目前的跡象看,雙方都缺乏戰爭持續升級的支持基礎。
例如,雙方迄今沒有動員地面部隊。而且,印度在5月7日發起空襲行動時,戰機並沒有進入巴基斯坦境內。這很可能是汲取了2019年雙方空戰時印度戰機被巴方擊落,印度飛行員被捕獲的教訓。
此外,5月7日巴方空軍的戰果也足以令印度軍方警惕。而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5月10日,一架印度空軍戰鬥機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錫亞爾科特附近地區被擊落,印度飛行員被俘虜。
從已公開信息看,巴方空軍通過可共享數據鏈進行體系化作戰的新空戰方式,也顯然優於印度空軍在「萬國造」基礎上只能進行的纏鬥作戰,印方可能不得不評估讓戰爭升級造成的損失。
令印度想不到的還有,此次印巴衝突,印度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國際支持。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後,印度認為看到取代中國的機會,印度官方竟然稱特朗普關稅政策「必要且對世界有益」。在美印關稅談判中,印度也提出將對美關稅差距從近13%削減至不足4%等讓步條件,並有可能成為繼英國後最先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
但這一系列迎合美國的行動,並未換取美國對其軍事行動的支持。特朗普5月7日對於印度發動「硃砂行動」起初的評價是「這太可恥了」,此後則站到了中立立場上。
重重顧慮之下,印度也不得不謹慎行事。這一態度,也在5月10日印度外交部和軍方舉行的聯合發布會上被印度明確。發布會上,印度軍方聲稱,巴基斯坦軍隊所有敵對行動,都得到了有效反擊和相應的回應,並重申印方不會升級衝突。
而對巴方來說,儘管面對印度的軍事行動展現了超出預期的反擊能力,但無論經濟規模還是軍事實力,其均無法與印度相比,且有沉重債務負擔和內部反恐等諸多挑戰。因此,其反擊也只可能維持在一定限度內。
對地緣政治的影響超過以往
雖然這一次印巴衝突未必會進一步升級,但仍有其特殊性,即對地緣政治產生的影響很可能超過以往。
一方面,5月7日印度率先對巴基斯坦發起軍事行動存在程序問題。印方並沒有拿出切實證據證明4月22日克什米爾槍擊事件是何人所為,與巴基斯坦官方有何關係。
5月7日的軍事行動聲稱,針對的只是巴境內恐怖主義據點,而5月10日向巴方發射導彈的目標,又改為了巴首都伊斯蘭堡附近。這無疑是使雙方衝突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隨著印度近年來實力有所增長,對區域內其他國家的干預也越來越多,引發了相關國家的反對浪潮。
2024年以來,印度周邊多個國家均有大選。孟加拉國大選,掀起了「印度退出」的社會運動;馬爾地夫大選,主張反對印度肆意干涉內政的政黨喊出了「印度滾出去」的口號;斯里蘭卡大選,獲勝的一方主張不應「過度依賴任何一個外國夥伴」,指向的即是印度。
印度周邊國家的這些反應,表明印度針對鄰國的外交政策並不成功。
在這種普遍的「去印化」地緣政治背景下,印度在此次針對巴基斯坦的軍事行動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很可能進一步讓周邊國家重新評估印度的「大國雄心」。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