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的對越自衛還擊戰,對我軍當時的武器裝備是一大考驗,在那場邊境自衛作戰中,越軍裝備的蘇制D-30型榴彈炮,給我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款火炮是1960年代的產物,但是其性能仍然強於當時我軍裝備的54式122榴彈炮,要不是越軍手裡的數量不多,炮彈也不充足,否則的話,在雙方對轟的炮戰中,誰能佔上風並笑到最後還真不好說。
我軍北撤後,相關的新式武器的研發開始提上日程。而火炮方面,鑒於D-30優秀的性能,我們對它可謂垂涎三尺。正所謂」想吃冰了,天上下起了雹子「,」想睡覺了,有人遞過來了枕頭」。就在我們對D-30朝思暮想的時候。埃及在80年代初開始和鷹醬走近,和前蘇聯鬧的很厲害,並在之後撕毀了協定。這一時期,中國從埃及得到了大批蘇式武器裝備,上到飛機,下到槍械,這當中就包括D-30型122毫米榴彈炮。
得到該炮的軍工簡直如獲至寶,馬上啟動了仿製工作,並於1985年完成仿製,最終命名為「W86式122毫米榴彈炮」。
86式榴彈炮,口徑122毫米,身管長:4785毫米,全重3.2噸。射擊初速690米每秒,射界上下-7°~+70°,方向射界可360度,最大射速每分鐘6~8發,可發射傷榴彈、破甲彈、增程彈、煙幕彈、照明彈及反裝甲子母彈等多種彈藥。使用一般炮彈的射程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彈射程可達21公里。86式使用的反裝甲子母彈內裝30枚子彈、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
該炮由行軍狀態到戰鬥狀態的轉換時間為1.5~2.5分鐘,這意味著炮兵在戰場上能夠快速調整,迅速投入戰鬥,提高了戰場反應速度。
86式122毫米榴彈炮研製成功後,該型火炮最初是作為外貿產品對外出口用的,對外也稱」D30式「。國產的」D30式「,擁有結構緊湊、操作方便、工藝簡單、造價低廉、射程遠(最大射程18公里)、精度高等優點。
不足之處就是它的拖拽方式。當時我軍已經制定了構建全機械化陸軍的宏偉戰略規劃,86式榴彈炮顯然難以滿足這一發展需求。因此,我軍除了實驗單位和一小部分山地部隊裝備了該炮外,並未大規模換裝。
兩伊戰爭期間,86式122榴彈炮分別賣給了作戰的兩個闊佬,賺回來的外匯挽救了多少瀕臨倒閉的軍工企業。
在出口的同時,軍工單位還對W1986式122毫米牽引榴彈炮進行了改進。考慮到該炮是三條大架,自重達到了3.2噸,為減輕重量、提高機動能力,曾將86式的炮身和搖架等起落部分(約1.5噸)「嫁接」到國內自研的83式122毫米榴彈炮的炮架(上架和大架)上,形成了一款自重約為2.4噸的榴彈炮方案,但國內軍方未裝備,而是繼續作為外貿商品出口,對外稱為D30-3型。
在亞非拉的很多地區,都能看到國產」D-30型「的影子。在辛巴威,至今還裝備著早期出口的D30-2式122毫米榴彈炮;在巴基斯坦,中國以最優惠的價格將榴彈炮以及彈藥出售給它,並幫助它建成了122毫米榴彈炮彈的生產線,使得小巴從此有了和印軍炮兵一較高下的能力,至少在和印軍對轟的時候,沒有再遭遇過重大挫折。即便是現在,巴軍仍然將它作為主力火炮使用。
而國內裝備的那些一小部分的86式122毫米榴彈炮則在之後的各種演習中大出風頭,其優異的性能和表現令人相當滿意。也趕巧了,當時自行研發的83式122榴彈炮掉鏈子,因此86式122榴彈炮這個本來是出口對外的火炮,一下子就被扶正了,由出口轉為內銷。
到了90年代,從86式122榴彈炮改進而來誕生出了新式榴彈炮——96式122毫米榴彈炮,它的出現,徹底淘汰了54式系列,成為我軍新型制式火炮。甚至在之後的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PLL-09式122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PCL-09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PCL-161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PCL-171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等裝備的身上,或多或少的都能看到一些86式122榴彈炮甚至是D-30的身影。
目前,世界上使用122口徑榴彈炮的國家不少,主要集中在亞洲、中東及北非國家。這些國家手裡的122榴彈炮和彈藥,基本上都存在彈藥數量少,火炮落後陳舊等情況。唯獨中國還在對122毫米這個口徑的榴彈炮繼續研發、生產,以至新品層出不窮,從目前來看122毫米這個口徑仍有用武之地,仍將在戰場上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