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在西太平洋又有動態,可是這次的動態有些不一樣,來了一艘被延長服役期的航母「尼米茲」號,甚至這有可能是其退役前的最後一次任務。
據美媒《新聞周刊》報道,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下轄的第三艦隊聲明稱,美國「尼米茲」號航母於21日離港,隨其航母打擊群一起前往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定期部署」。
據報道「尼米茲」號的前來則是為了填補「卡爾·文森」號航母前往中東造成的力量空白。原本「卡爾·文森」號是部署於西太平洋地區的,但是美國防部長已下令將其調往中東,配合對葉門胡塞武裝的打擊。
現在前來西太平洋的「尼米茲」號還因此被延長了服役年限,從2025年4月延長到2026年5月。
這種變動就很微妙。自從特朗普宣布襲擊胡塞武裝開始,胡塞武裝連續四次表示攻擊了美軍航母。儘管美國對此沒有任何回應,但是將快退役的「尼米茲」號調到西太平洋換走更年輕的「卡爾·文森」號,某種程度上已經說明了問題。
除此之外,中國智庫於3月25日發布了《2024年美軍南海軍事活動不完全報告》。在報告里可以看到,美軍偵察機全年有343天都在南海展開作業。相比之下,美軍航母在南海的活動為8次,其中有5次僅活動3至5天。
報告認為,在紅海危機的牽制下,美國在南海的常態化軍事已趨向極限,僅能提升現有的軍事力量存在感。
換句話說,美國海軍現在正拆東補西。不論是其軍事實力還是對地區的控制都達到了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光打擊胡塞武裝就要調集多艘艦船。雖然聲稱已經消滅了胡塞武裝領導層,但胡塞武裝依然表示在襲擊以色列。
其實在此前有許多信息都有透露,美國的軍事力量現在呈現出一種相當「尷尬」的情況。
特朗普一直都想讓製造業重回美國,除了其代表實業力量的這一原因,還有其希望讓美國製造業有能力支撐美軍。這裡的製造業包括從原料生產到最終的製作出成品的全過程。
此前特朗普不止一次提及要重振美國造船業正是出於類似的目的。不僅是商業造船落後,在軍事方面也在落後。
美媒《華爾街日報》就舉例美國一家造船廠在2020年開始為美軍製造護衛艦「星座」號,到2022年完成度才10%。照這個速度得總共花9年才能完成,而且成本還要在預計的13億上再加6億美元。
這僅是建造方面,再看維護方面,由於跟不上計劃,美海軍在2018年就出現了22天全球沒有任何航母處於戰鬥值班狀態的情況。於是為了避免「航母真空」,就不得不延長航母部署時間。
星座號-效果圖
2020年「林肯」號因此連續值班285天,是冷戰後美軍航母最長部署記錄。在2022年又有「杜魯門」號連續值班285天。可這樣依然無法改變航母維修積壓的情況,排隊等維修還日益嚴重。
除此之外,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去年公布的《2022年美國國防戰略評估報告》里還指出,現在美國軍隊結構不合理,國防產能不足。
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不簡單,美國現在負債嚴重,特朗普想讓製造業迴流,還想從烏克蘭身上吸血,又要支撐以色列和其在中東的影響力。這些問題合在一起讓美國顧頭不顧腚,紅海出岔子就只能從其他地方找補,但這又必定削弱其軍事影響力。
美國已經在全球範圍收縮,但沒有放棄全球霸權,特朗普在國際上表現依然很霸道,他想得很多,可目前來看真正落實的似乎真沒有幾樣。現在這種實力還能維持多久的「霸權美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