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後,在對外關係上,明顯與拜登政府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但在俄烏衝突上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以拋棄歐洲、犧牲烏克蘭來換取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的結束,在涉及中國的台海問題、南海問題上,也都有了與以往不同的做法。
尤其是在軍事上,美軍首先要做的,就是絕對不能和俄羅斯和中國軍隊直接對抗。
在歐洲,美軍斷然不會和俄軍發生衝突,在亞洲,美軍更是不能和解放軍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任何形式都不可以。
基於這個原則,2025年2月14日,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在不到24小時內連續下達了兩條重要指令,明確禁止美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發生直接對抗。
美國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說美國不想與中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是非不為也,實在是力有不逮,不得已罷了。
實際上,海格賽斯的這一舉動,深刻地反映了當前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心理。
這些年來,中美關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尤其是在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博弈愈演愈烈。
拜登政府時期,中美雙方在海上的較量就一直不斷,而且烈度也不小,幾乎就差擦槍走火了。
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二個任期內,雖然特朗普口頭上說中美合作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大部分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上,依然是繼續推行對華強硬政策,試圖通過「極限施壓」手段迫使中國在貿易、科技和軍事等領域作出讓步。
然而,對於特朗普的施壓,中國採取了迅速而堅定的反制措施,使得美國的施壓策略並未取得預期效果。
在經濟領域,美國對華加征10%關稅的政策遭到了中方的堅決反制,兩國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在軍事領域,美國頻繁在南海、台海等敏感區域進行軍事活動,試圖通過展示武力來威懾中國,美國國務院網站甚至刪除了「不支持台獨」的描述。
然而,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和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讓美國的施壓並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相反還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優勢逐漸被削弱。
這從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曾經以絕望的口吻說到,中國在海上的演習,每次都是戰爭級別的,和平常說的演習根本不是一回事。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防長海格塞斯在2025年2月14日連續下達了兩條指令,明確禁止美軍與解放軍發生直接對抗。
海格塞斯下達的第一條指令:美軍絕不尋求與解放軍發生直接對抗。
這一指令明確表明了美國軍方在當前局勢下的剋制態度。儘管美國在亞太地區頻繁進行軍事活動,但其核心目標並非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而是通過軍事威懾來施加壓力。
海格塞斯的第二條指令:絕對禁止美軍對解放軍動手,並強調「中美衝突並非不可避免。」
這一指令進一步強化了美國的剋制立場,同時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儘管中美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和分歧,但雙方仍有避免衝突的空間和可能性。
用大白話說就是,別想著和中國打仗的事情,因為美國根本打不過。嘴上隨便嚷嚷,行動上千萬別當真。
這兩條指令的背後,反映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雙重心態:一方面,美國希望通過軍事和經濟手段對中國施加壓力,以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另一方面,美國也意識到,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將帶來不可控的後果,甚至可能引發全面戰爭。
海格塞斯的這兩道指令,實際上也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戰略意圖,那就是極限施壓隨便玩,但不能給美國帶來風險。
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美國的極限施壓對中國是失敗的。
極限施壓既然不管用,那軍事手段也就別用了,因為同樣也是失敗。
也就是說,面對目前的中國,美國缺乏足夠的實力和信心,來應對可能引發的與中國的全面衝突。
我們看看中國是如何在軍事上展示其空前的強大的。
每當美國及其盟友在中國周邊進行軍事演習的時候,中國都會通過密集的海空演訓和武器展示,向外界傳遞了明確的信號,表明中國有能力和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國海空軍數次聯合戰備警巡,就讓帕帕羅上將緊張得睡不著覺。
近期,解放軍更是頻繁出動海空力量,兩支055萬噸大驅海軍編隊前出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其中一支更是進入了澳大利亞附近的珊瑚海,向美國及其盟友展示了強大的遠程打擊能力和區域拒止能力。此外,央視罕見公開的「地下核長城」更是向外界展示了中國強大的戰略威懾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海格塞斯發出這樣的兩道指令,應該說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兩國之間的矛盾。
要想解決中美之間的問題,首先就是美國需要放棄對中國的極限施壓尤其是軍事施壓的策略,轉而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分歧,這將是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
其次,不管美國如何施壓,中國都要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繼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軍事現代化進程,迫使美國走向合作而非對抗,讓美國明白,只有通過對話與合作,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