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一月,蔣介石一手策劃的皖南事變,讓新四軍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在這次事件中,新四軍人員減半,損失很大,更為要命的是,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後,遭到蔣介石的關押,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因叛徒的出賣,相繼遇難。
在這種背景下,原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勇擔重任,被中央總部任命新四軍代理軍長,重新組建新四軍。為了進一步擴大新四軍,中央將挺進蘇皖地區的八路軍,與新四軍合併。
這樣一來,在1941年重新組建的新四軍就下轄七個師,一個獨立旅,全軍共計9萬餘人。陳毅任代理軍長,少奇同志任政委,張雲逸任職副軍長(同時兼任第三師師長),賴傳珠任職參謀長,鄧子恢任職政治部主任。
與此同時,第二次組建的新四軍,下轄的七位師長,都是我黨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幹部,政工幹部。
第一師師長是粟裕,他是解放軍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統帥,還是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軍事家。在後來的解放戰爭時期,指揮40萬大軍,在淮海戰役中,與第二野戰軍共同消滅敵軍80萬。
同時,由粟裕將軍領導的第一師也是名將輩出。
第一旅旅長葉飛。第二旅旅長王必成。第三旅旅長陶勇。這三位日後都成為第三野戰軍的骨幹力量,還是華東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華野三虎,解放軍歷史上有名的悍將。
第二師師長是張雲逸,同時兼任新四軍的副軍長。在抗戰初期,張雲逸還是新四軍的參謀長,第三支隊的司令員,是新四軍元老級別的人物。
可能,來自第2師的名將,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不上第一師。但是,第二師的副師長羅炳輝是共和國的36位軍事家之一。政委鄭位三是元老級別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第5旅旅長成鈞也是一員猛將。
新四軍第三師編製最龐大,鼎盛時期,全師共計3萬餘人,相當於一個軍的編製。與此同時,第三師出的名將也不少。
師長黃克誠綜合能力最全面,有著全能大將的美稱。副師長張愛萍是綜合型的名將,卓越的軍事才幹,讓他成為海軍司令員,還是國防建設的骨幹力量,任職國防部長。
第7旅旅長:彭明治。第8旅政治委員吳信泉。第9旅政治委員韋國清。這三位將領,日後都成為解放軍歷史上的骨幹。
彭明治與吳信泉在抗戰結束後,跟隨師長黃克誠挺進東北,成為東北戰場上的骨幹力量。其中的吳信泉還是抗美援朝時期,抗擊西方聯盟軍的志願軍十虎將之一。
韋國清綜合能力全面,在解放時期,他是蘇北兵團的司令員,第十兵團的政委。與此同時,韋國清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的職位也不錯,主政廣西20年,還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
新四軍第四師出了三位名將,師長彭雪楓是解放軍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幹部之一,卓越的軍事能力,得到毛主席的認可。
第10旅旅長:劉震。第11旅旅長:滕海清,都是作戰型的猛將。
劉震在解放時期投入東北地區的解放戰爭,任職第二縱隊司令員,第39軍軍長,是東野三虎之一,還是野戰軍司令員林總,較為倚重的主力幹將。
滕海清在抗戰結束後,留在了華東地區,任職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圍殲黃百韜兵團,活捉杜聿明。
新四軍第五師的師長李先念是建國後,發展最好,任職最高的一位。要知道,新四軍最能打仗的師長粟裕,都沒有擔任過副總理,行政級別也沒有達到正國級。而李先念卻是正國級的領導人,還是80年代經濟建設領域的骨幹力量。
第五師第13旅旅長周志堅是作戰型的猛將,在大決戰之淮海戰役中,他充當華東野戰軍的救火隊長,六次被副司令員粟裕委以重任。在全軍改編的時候,周志堅任職第31軍的軍長,投入東南地區的解放戰爭。
新四軍第六師師長譚震林,與新四軍第七師師長張鼎丞,都是屬於優秀的政工幹部。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後,譚震林與張鼎丞都投入國家的建設事業,因此沒有軍銜。
總結:新四軍下轄的七個師,出名將最多的是第一師與第三師。最能打仗的是第一師師長粟裕,任職最高的是第五師師長李先念,個人能力最全面的是第三師師長黃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