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19」反導系統官宣亮相,備受外界關注,該款導彈系統可在大氣層對抗高超音速導彈,美國核威懾力量已經基本失效,那「紅旗-19」反導系統具體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說美國的核威懾力量已經基本失效了?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在即,連日來,解放軍一批新的武器裝備在此期間悉數亮相,備受外界關注。先是中型隱身多用途戰鬥機殲-35A官宣後,引來了眾多媒體和網友們的圍觀。殲-35A的正式官宣不僅標誌著中國空軍未來將形成兩款五代機「重中搭配」的格局,同時也意味著解放軍迎來了「雙隱」五代機,未來它將與殲-20、殲-16、殲-10C組成「四劍客」格局,對中國空軍來說,不僅豐富了空中攻防體系,同時在戰術運用上也更加靈活。在殲-35A之後,解放軍的另一款武器裝備又再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這款武器便是在本屆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亮相的「紅旗-19」反導系統。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地空導彈系統,主要用於對彈道導彈類目標實施區域攔截,具有作戰保護區覆蓋範圍大,對抗能力強等特點,是國土防空反導作戰的骨幹裝備。外界普遍將「紅旗-19」與美國「薩德-ER」反導系統進行類比。根據現場的照片顯示,「紅旗-19」採用8×8輪式高機動卡車底盤,每台車上配備6枚裝在圓柱形「儲運發」一體式發射筒內的攔截彈。從發射筒後部的自適應發射底座來看,「紅旗-19」採用的並非傳統的垂直發射方式,而是一種近乎垂直的大傾斜角發射方式。那為什麼會是選擇這種發射方式呢?有西方專家認為,這種設計不但可以減輕發射車的壓力,戰時還可以快速撤離,提高生存性。
那「紅旗-19」反導系統具體有哪些特點?簡單概括的話可以用三個字,即冷、難、強。首先這個「冷」,指的是其發射方式是冷發射。所謂「冷發射」,就是彈體依靠高壓氣體或其他動力源,無需點火將彈體「彈」出發射筒,而後彈體在半空中再點火啟動,這區別於傳統的在發射筒內直接點火的熱發射方式。其優點在於,第一,避免發射平台遭到推進火焰的損毀,降低發射平台的維護成本;第二,彈體在發射後可實現快速裝填,可提升發射效率。
其次,這個「難」字,主要難在技術層面,央視在7號的解說中明確透露,「紅旗-19」具備在大氣層內對抗滑翔機動突防高超導彈的能力。眾所周知,高超音速導彈的突防能力強,不僅是因為它的飛行速度快,而且與它可以在大氣層內利用先進的氣動性能快速機動變軌、導致其飛行軌跡難以被預測的特性相關。「紅旗-19」不僅可以攔截傳統彈道導彈,還具備在大氣層內對抗滑翔機動突防高超聲速導彈的能力。顯然,這一能力技術含量頗高,而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方法。目前,世界範圍內僅有中俄兩國宣稱具備相關能力。最後,這個「強」字,主要體現其反導能力上,有美媒認為,「紅旗-19」導彈可能採用的是動能殺傷戰鬥部,通過直接撞擊以徹底消除來襲導彈的威脅,而這種技術因其精確性和有效性而聞名。
至於為什麼說「紅旗-19」的問世,也就意味著美國的核威懾力量已經基本失效?主要是因為目前美國的高超聲速導彈武器還未研製成功,「紅旗-19」都可以在大氣層內對抗滑翔機動突防高超聲速導彈,那攔截傳統彈道導彈自然更不在話下。由此不難看出,外界將「紅旗-19」與美國「薩德」反導系統進行類比,多少有點「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