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是過去我們針對美軍提出的「海空一體戰」戰略所制定出的反制措施。在經過漫長的演變和升級後,這套打擊體系從過去的「戰區拒止進入」,轉型成了「戰區絕對控制」。言簡意賅的說,就是在這片戰區內,我們享有火力,戰場監視,電磁空間,航空優勢,地面推進,聯合反導和要地防空在內的所有優勢,而且是無可爭議的。分析人士認為,目前解放軍區域拒止半徑為4000千米,對應了東風26彈道導彈的射程,在這個範圍內,對方依託的海上編隊和陸上基地都將不復存在,完美貫徹了「真理在導彈射程之內」的名言。
區域拒止戰略是一套十分龐大的作戰體系構成,專用於應對潛在假想敵對本國海上,空中,地面,太空和其它維度網路的挑釁和攻擊。俄羅斯過去也曾嘗試過構築類似的戰鬥體系,滿足本國的戰鬥支援和國土防衛需求,但因為牽涉的技術面太廣,需要的海量資金太龐大,遠遠超過了俄羅斯綜合國力的上限,最後不了了之。在俄烏戰爭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烏克蘭在北約的支持下,數次突破俄軍的防空網路,穿透莫斯科的防禦體系發起各類襲擊。而這樣的軍事行動要想在中國上演,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區域拒止戰略體系下,核心就是天基情偵體系和複雜的網路構築。我們只是看到了類似北斗,遙感,風雲等衛星上天,實際上這些都是中國「從0起步」逐個研發,逐步完善的體系,從研發到組網,再到地面基站和指揮中心的架設,預估這套體系的成本,超過了俄羅斯全年經濟產值的數倍。如果再算上為了滿足這套體系(含地面 空中 海上等裝備)而付出的工業研發代價和製造業升級成本,美國的全年經濟產值再加個0估計都不夠。所幸的是,我們有著龐大的民用和外貿市場,先進子系統和材料完成研發後,可以通過銷售來降低生產成本,也就是所謂的「白菜化」。如果沒有這個銷售市場做依託,我們的代價將更大。
許多人只是明面上看著一艘艘驅逐艦,一架架戰機和一枚枚導彈,其實這都是小角色,真正的幕後是那些複雜的情偵系統。以鷹擊21為例,射程1000千米,055驅逐艦單艦是無法完成這個距離下的搜索和導引的,只能通過拒止體系,維持它的運轉。東風26射程4000千米,同樣需要拒止體系提供全程的支持。也因為忌憚解放軍這套複雜的拒止體系,美軍此前就計劃將駐日美軍逐步轉移到關島或夏威夷群島,降低遭受打擊時的傷亡數字,但引起了日本的不滿。而美軍航母和戰機雖然頻繁穿越中國南海,但都被解放軍及時發現並驅離,可見這套體系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