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來自於網路,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據台灣媒體2月17日的報道,英國首相約翰遜與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於當天舉行了一場視頻會談。在這次會談後的聯合聲明中,兩國領導人表達了一系列共同關注的議題,其中包括烏克蘭緊張局勢和台灣問題。雖然這些言辭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姿態,英澳雙方的能動性在烏克蘭問題上並不足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聯合聲明的核心焦點被置於台灣問題等涉及中國的議題上,這包括新疆和香港等。聲明強調了英澳兩國對新疆人權問題的關切,對中國實施的《香港國安法》表示了反對。此外,聲明還特別提及他們反對中國大陸收復台灣的意圖,並支持台灣地區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然而,這些聲音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支持,實際行動卻相當有限。
儘管聯合聲明宣稱英國政府將投資3400萬美元用於加強印太地區的安全,然而這筆資金在當前的國際軍備競賽中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然而,這些資金可能會被用於資助反華組織,這在一些反華政治圈內可能引起不小的波瀾。特別是在美國政府減少對中國國內NGO組織支持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的這種支持可能會被某些人所利用,這也是英國政府吸引"公知"轉向的手段之一。
聯合聲明中關於核潛艇的內容才是最具實際意義的。聲明稱澳大利亞在發展核潛艇艦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然而,並沒有具體透露這些進展的內容。這引發了一些擔憂,因為澳大利亞的核潛艇計劃涉及配備潛射型號的戰斧巡航導彈,甚至具備執行核打擊任務的能力。儘管根據去年美英澳三國發布的計劃,澳大利亞要到2040年才能獲得第一艘形成戰鬥力的核潛艇,但這一進展仍然引發了地區安全的擔憂。
除英澳外,最近歐洲議會也表達了支持台灣參與各種國際合作對話框架的態度,這表明外部勢力的注意力正逐漸從烏克蘭問題轉向台海。儘管烏克蘭局勢仍然緊張,但各方似乎已經認識到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較低,俄羅斯軍隊保持了剋制。這也意味著西方政客的「以壓促變」戰略可能會因此失效,但他們似乎總是尋找新的機會,於是將目光投向了台海。
在台灣國內,就「台軍防衛作戰構想」這一議題,國民黨的一個智庫舉行了座談會。會上,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認為台灣地區應該不要過於依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和共同防衛作戰。他表示,台灣早已對美國失去信任。與之相反,台當局的「國安院」研究員舒孝煌認為,美軍可能會幹涉台海戰事,但力度可能有限,主要是通過海空軍力量的干涉。這種觀點也許揭示了美國的實際態度,他們可能更傾向於使用海空軍力量來施加壓力,而不是投入地面部隊。
從美軍的角度來看,他們或許認為如果海空軍能夠對解放軍構成足夠的威脅,就不需要將地面部隊介入台海軍事行動。相反,如果海空軍無法有效抵禦解放軍,那麼地面部隊的投入也可能無法扭轉局勢,甚至可能因為被封鎖的海上和空中通信而陷入困境。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台灣面臨的挑戰。
毋庸置疑,台灣地區四面環海,地理位置使其在局勢緊張時更易受到控制。解放軍可以在台海局勢變化的初期迅速封鎖台灣島,從而削弱台灣方面的機動性。因此,台灣島上的"台獨"頭目可能根本無法逃離這一局勢,而等待他們的將是人民和歷史的審判。
綜上所述,英澳的表態和外部勢力的關注,雖然為台海問題帶來
一絲曙光,但在實際的地緣政治博弈中,這些聲音顯得微不足道。英澳聯合聲明中雖然提到許多看似堅定的立場,但在現實中,它們的行動能力相對有限。烏克蘭局勢雖然緊張,但雙方似乎都不願意走到直接軍事衝突的邊緣,這使得「以壓促變」的策略難以實現。
然而,西方政界似乎總是尋找可以施壓的對象,於是台灣問題成為了他們關注的焦點。近期歐洲議會的表態以及英澳的聲明,不難看出外部勢力的目光正在逐漸從烏克蘭轉向台海。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地區穩定的擔憂,因為台灣問題牽涉到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一旦局勢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台灣國內,針對「台軍防衛作戰構想」的討論凸顯出不同派別的觀點。國民黨智庫的聲音似乎傳達出對美國支持的懷疑,認為過於依賴外部勢力可能並不明智。然而,台當局的看法則更加現實,他們意識到美軍雖然可能會參與,但其實力有限,尤其是在陸地方面。這一觀點對於台灣來說是一個現實的考量,畢竟美國的軍事干預有其限度。
事實上,台灣島地處關鍵的地理位置,使得解放軍在局勢緊張時能夠迅速實施封鎖,從而限制台灣的行動能力。面對這種局勢,台灣的「台獨」勢力或許需要正視現實,他們可能無法逃離島嶼,將面臨人民和歷史的審判。這一觀點也呼應著大多數台灣民眾的呼聲,他們希望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而不是陷入無謂的衝突之中。
總的來看,英澳的聲明雖然在外界引發了一定的關注,但在實際操作中,其能夠產生的影響有限。烏克蘭局勢雖然緊張,但雙方的剋制使得衝突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然而,外部勢力的目光正在逐漸轉向台海,這給地區穩定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台灣方面也需清醒認識到,在地緣政治的洪流中,保持冷靜與理性,是維護和平的關鍵。對於台灣民眾來說,地區和平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確保地區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