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10月4日,越南著名將領、人民軍大將武元甲於河內去世,享年102歲。
對於這位曾三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風雲人物,世人對他的評價可以用「褒貶不一」來形容,正如《紐約時報》的評價那般。
「支持武元甲的人將其與麥克阿瑟、隆美爾等軍事天才並列,而批評他的人則認為,他的軍事成就是用無數士兵的屍骨換來的!」
之所以武元甲還有著「紅色拿破崙」的稱號,在當年他回應記者法拉奇採訪時就可見一斑。
「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
圖|武元甲
乍一看,武元甲必定是一位政治強權人物,殊不知,他的畢生政治歷程也有著諸多搖擺不定的色彩,還曾在越南戰敗之際堂而皇之地評價中國採用了不正當手段。
有人說,他是一位越南政壇的利己主義者,政治立場搖擺不定,還在親華派和本土派陣營來回跳轉。
就是這樣一位越南領導人,畢生歷程堪比越南歷史縮影,一同了解一下。
一、堂而皇之的「奠邊府英雄」
武元甲出生在一戶中農家庭,自幼生活在法國統治下的越南,接受的是殖民主義文化教育。
1936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潮流衝擊下,印支共產黨在越南獲准進行公開活動,武元甲就是在此時加入印支共產黨的,直到他推出了《關於越南農民問題》一書後,引起了法國殖民當局的注意。
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法國殖民當局開始大肆捕殺共產黨人,武元甲的原配夫人因此被害,他只能逃往中國,開始跟隨胡志明、范文同、黃文歡等人在滇黔桂一帶組織越僑展開革命活動。
1944年冬天,武元甲受命開始組建越南解放軍宣傳隊,這支隊伍在後來發展為越南人民軍,源於此,他也是名副其實的越軍創始人之一。
胡志明當年先後任命了幾位曾在黃埔軍校受訓的革命同志主持武裝鬥爭,可他們全都被敵軍殺害,最終,武元甲不得已接下重任,成了當年的越軍「秀才」司令員。
在當年參加過革命活動的老幹部口中,就在緊靠中國邊境的越南遊擊根據地里,那位早已亡妻還能說會道、儀錶堂堂的「靚仔」,日常生活實則相當腐化。
毫不誇張地講,武元甲在越南民眾尤其是那些知識分子出身的高級軍官、學術人士心中,有著很高的威望,身為越南抗法、抗美戰爭中主要的軍事領導人之一,兩場大勝仗的確給他記上了不小的功勞。
圖|奠邊府戰役舊照
只不過,每每來到戰爭關鍵時刻,他的實際表現卻明顯沖淡了這些傳奇色彩。
1954年,「奠邊府戰役」中,武元甲身為越軍前線最高司令官,就在爭奪A高地的戰鬥中,越軍傷亡巨大,可就在前線將領打來求援電話之際,武元甲的反應才叫滑稽。
「首長,我們這裡已經有6個連的傷亡,你看怎麼辦?」
「鎮靜!鎮靜!」
沒有具體指示,連基本的安撫都沒有,只見武元甲摔下話筒便走開了,事後,下屬發現,他整個人面色蒼白、手腳發抖。
又過了幾天,當奠邊府戰役來到關鍵階段,武元甲偏偏病倒了,整日吃雞粥、不理軍務,最終,還是我軍前線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前去慰問,他才算振作精神。
事實上,奠邊府戰役迎來勝利的真正原因恰恰是韋國清等人的全盤謀劃,武元甲只能說是白撿來的現成功名。
即便如此,成為奠邊府英雄的他,每逢紀念日到來都要親自向宣傳部門做出指示,要求對方大肆宣揚。
從這一點看,武元甲是沒有太多大將風範的人物,甚至沒有多少骨氣,看似剛柔並濟的外表下,實則是一顆懦弱的心,只不過,他想要的始終是政壇至高的地位。
二、一聽音樂就興奮、一看鬥爭就頭痛
《日內瓦協定》簽訂後,越南劃分為南北兩方,就在武元甲與越軍總政主任阮志清大將發生摩擦後,胡志明將兩人隔離開來,武元甲因為受到責備而十分憤懣。
之後的很長時間裡,他都沒有公開露面,更有人傳言他是「三分真病、七分假病」。
事實上,此時的武元甲最為鬱悶的便是他日漸下滑的政治地位,眼看自己敵不過范文同,就連范雄、黎德壽都排在他前面,自己只能屈尊「老七」。
曾在一次越軍高幹會上,他半發牢騷半居功地說道。
「你們有些人鬧地位鬧得很厲害,可我武元甲1945年從山上拉隊伍回河內就掛大將軍銜,從來沒提升過一級,你們還有什麼話好說!」
事實上,就在他口出此言後不久,自己的貪生怕死再度狠狠打臉。
1965年,美軍登陸南越,面對被狂轟濫炸的北越,胡志明發表了氣壯山河的抗美號召書,可武元甲偏偏在這個關鍵階段舊疾複發還卧床不起。
據知情者爆料,當時的胡志明居然三臨其舍探病慰問,這才讓肩負越南中央軍委常務書記兼國防部長要職的武元甲勉強收起他的「恐美症」,硬著頭皮幹下去。
即便如此,戰情不等人之下,越軍軍權已經慢慢向黎筍、黎德壽等人傾斜,這又何嘗不是武元甲的咎由自取?
又如1972年廣治城保衛戰,還是越南抗美戰爭中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戰鬥,即便如此,南越偽總統阮文紹幾次親臨火線,偏偏陣地將士從未見過武元甲的身影,戰後,他也引來了一片罵聲。
「人家一個偽總統,都敢做到冒著猛烈炮火親臨督戰,可堂堂一位越南國防部長,居然連影子都看不見,太不像話了!」
的確,30多年的戎馬生涯,武元甲始終擺脫不掉舊文人的習氣,他熱愛輕音樂、彈鋼琴、華爾茲,卻向來抵觸戰場、階級鬥爭影片或戲劇,每逢這類節目,總會感到厭煩和頭痛。
圖|武元甲接受採訪
唯有一點,長袖善舞的他,對宣傳工作十分重視,只要是他接觸過的外國媒體、代表團,對他總會留下很好的印象,這位越軍領導人甚至可以用華語、法語、俄語進行交流。
這或許才是武元甲生前能夠多次得到世界關注,死後依舊備受矚目的原因所在。
1976年,越共四大召開前夕,很多軍中要員都主張武元甲卸任國防部長一職,偏偏當時的一個叫做長征的越南政要給出了三點反對意見。
其一,他是名副其實越南人民軍創始人。
其二,他身負重要職位是胡志明生前安排好的。
其三,戰亂剛結束就撤銷他的職務,恐怕會對軍心、民心帶來不良影響。
就這樣,這位只懂打口炮、不懂實戰的越南領導人繼續上做著自己德不配位的春秋大夢。
即便如此,隨著黎筍越發佔據主導權,武元甲在政壇的地位早已走向下坡路。
1975年兩越統一後,面對越南政府對華僑非待,他還一度對此公開指責黎筍,至於70年代末掀起的越南大規模反華潮之際,他並沒有緊跟本土派的腳步,反而採取了比較邊緣的立場。
中越戰爭期間,武元甲早已被排擠在軍事決策層之外,要說這位曾深度得益於我黨支持的越南領導人,至少面對現實應該說一句公道話,沒成想,看似親華派的他卻如此評價越南在中越戰爭中的戰敗事實。
「中國用了不道義的手段。」
從前面的描述來看,對於自己地位的直線下滑,武元甲是難以接受的,源於此,他又開始故技重施,目的不外乎吸人眼球、重歸高位,這一點,在他之後的一系列操作中就可見一斑。
三、從誣陷中國到推動中越關係再到阻擾中越合作
如此誣陷中國之後,武元甲看似從親華派變身本土派,如今回看,這不過是他的權宜之舉。
1981年,他在政治局公然反對黎筍入侵柬埔寨的政策,還成為了政治局中的唯一一個,要說也只有他有這份膽量與資格。
想要東山再起,自然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代價,這也是政客們最熱衷的遊戲,這一次對抗,武元甲被踢出政治局,空有副總理頭銜,直到1986年,他在越共六大後開始了政治休眠,可事情到這裡遠遠沒有結束。
就是在他隱退的那一年,鐵杆親蘇派黎筍去世,親華派人物長征再度出山掌權,中越關係開始出現回暖跡象,沒成想,武元甲再度冒了出來。
當時的他找到總書記阮文靈,聲稱自己願意為中越關係恢複發揮作用。
1990年,北京召開亞運會之際,武元甲代表越南出席,雖說這僅僅是越南擺出的一個姿態,可他畢竟在中共高層領導中還有一些老關係,來到北京也的確四處奔走,對中越邦交正常化做出了一些貢獻。
在此之後的第二年,中越關係的確恢復正常,而這也讓武元甲在本土收穫了一波好感,此時,他身為政治小丑的屬性已經越發明顯,政治立場的極度不穩定也真的令人啼笑皆非。
圖|晚年武元甲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中國資本開始大舉進入越南發展之際,武元甲再度變身本土派,甚至對中國資本大量投資越南礦產感到極為反感。
去世之前,他再度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阻止阮晉勇政府與中國簽訂一個規模巨大的開礦合同。
或許,生命最後的武元甲患上了健忘症,對於自己過往所作所為缺乏最基本的認知與底線。
結語
曾經,很多國人是從武元甲誣陷中國戰勝越南才開始關注這位越南政要的,如若不了解他過往的所作所為,必定會對此感到怒不可遏。
只要了解了他甚至越南政客的過往自然會明白,這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從來想要的都是最低代價撈取最大政治資本,與其說他的言論是發自內心的不如說是自我政治需要。
在很多學者看來,越共領導集團很難說有一成不變的親華派或本土派,可對於武元甲而言,他忠於的始終都是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