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是一支在長期戰爭鍛煉中奠定了自身歷史地位的一支軍隊,先後和10多支外國軍隊有過交手的經歷,既有裝備精良的世界「豪門」級軍隊,也有實力大不如己的二流軍隊。
面對這麼多軍隊,解放軍的對手誰的戰鬥力最差,這些對手各有什麼特點,對於我軍來說,哪支軍隊最難啃的骨頭?
一:日本軍隊
舊日本軍隊是解放軍正兒八經交手的第一支外國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主力115師、120師和129師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和沿著同蒲路南下和太行山西進的日軍華北方面軍交手。
對於當時的八路軍來說,以紅1方面軍主力改編的115師、紅2方面軍主力改編的120師和以紅4方面軍主力改編的129師都是各大方面軍保留下的精華。
儘管經過長征到達北方的八路軍三大主力只剩下了3萬多人,武器裝備相當落後,沒有重炮和坦克,在長征途中幾乎把火炮等重武器都丟光了。
重機槍和迫擊炮就已經是八路軍手裡最重的火力了,初期只有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擁有幾十門山炮和迫擊炮,作戰部隊的火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總體來看,當時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的戰鬥力是比不上侵華日軍的,我們不妄自菲薄,也不刻意誇大對手。
一是我軍經歷了大擴編,部隊從3-4萬人發展到幾十萬人,大量缺乏戰鬥經驗的新兵補充進部隊,這就導致我軍戰鬥部隊的作戰素養下降。
二是日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要遠遠強於我軍部隊,日本的師團編製有炮兵聯隊,步兵聯隊都下轄炮兵大隊,步兵大隊編製有炮兵中隊。
而唯一一個炮兵團被編製在八路軍總部一直捨不得用,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三大主力115師、120師和129師只有1個炮兵營,直到戰爭後期才初步擁有了一定規模,而且基本都是82mm以下口徑的中小型火炮,比如山炮和迫擊炮。
當時日本軍隊受到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蠱惑,倒是有一定的「戰鬥意志」,表現在戰場就是在抗戰初期我軍很難抓到日本俘虜。
作為我軍正式交手的第一支外軍,舊日本軍隊的短板限制了軍隊的戰鬥力發揮,戰術死板,缺乏靈活變通的戰場應變能力,所以只要日本碰見比自身強大的軍隊就必輸無疑。
雖然日本的火力水平比我軍高出了幾條街,但是面對火力輸出拉滿的蘇聯紅軍和美國軍隊,日本軍隊的戰績就有些難看了。
即使在雙方軍隊武器裝備水平差距極大的不利局面下,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仍然打出了不錯了交換比,比如八路軍129師神頭嶺伏擊戰,僅用了2小時以240人傷亡的代價就斃傷俘日軍高達1500餘人,敵我交換比達到了1:6.25。
總體來看,日本軍隊的戰鬥力、戰鬥意志還是不錯的,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的話,我們給他的評價也不低。
二:美式軍隊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概念,為什麼我們用了「美式」軍隊這樣一個概念,有些跟隨美國的僕從國軍隊不僅接收了美械裝備,還接受了美軍培訓,成為了美軍的「打手」。
作為二戰中最強大的軍隊,美國軍隊將各種火力發揮到了人類戰爭史上從未達到的高度。
美軍的打法說白了就是大炮轟完飛機炸,飛機炸完大炮轟,最後來一波步坦協同向前沖,在1952年上甘嶺戰役中,中美雙方軍隊圍繞上甘嶺陣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兩大小山頭進行了長達43天的反覆爭奪。
美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消耗了多少彈藥?
炮彈190萬發、航空炸彈和燃燒彈5000餘發,要知道,敵我雙方反覆拉鋸的上甘嶺只是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在如此小的戰場範圍內使用這麼大的彈藥量,可見美軍的火力和保障能力之強。
實力強悍的美軍是建立在鋼鐵彈藥無限供應、強大後勤保障上的軍事力量,在中美軍交手之後,我們對美軍也做出了客觀評價,美軍火力極強,尤其是航空兵火力和坦克直瞄火力,幾乎沒有任何短板,戰術理念先進,具有很強的攻防轉換意識。
美軍的弱電在於對後勤依賴性極大,這就導致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極其依賴交通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作戰行動基本上都限制在了公路和鐵路的運輸保障範圍以內,一旦進入山區等複雜地形,美軍的作戰能力直線下降。
其次美軍的戰鬥意志也遠遠沒有想像得那麼強大,一旦美軍進入困境,美軍成建制投降就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在雲山戰役、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中,志願軍伏擊圈裡的美軍成建制舉手投降。
韓國軍隊是美軍一手調教出來的軍隊,外界普遍認為韓國軍隊戰鬥力極差,到了戰場上基本都成為了美國人的炮灰,其實不然。
在抗美援朝運動戰期間,韓國軍隊的戰鬥力實在難看,一旦進入志願軍的伏擊圈,韓國軍隊將「坑隊友」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通知友鄰擅自撤出陣地的事情頻有發生,導致我志願軍部隊漫山遍野的抓俘虜。
大部分韓國師級單位都被志願軍全殲過多次,比如韓7師,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竟然被志願軍全殲過三次,反覆被殲滅,反覆重建。
不過到了陣地戰階段,韓國軍隊就不太好打了,一是經過了美軍的系統化培訓,二是韓國軍隊的火力水平得到了加強,和美軍步兵師基本一致.
三是韓國軍隊的戰鬥意志要高出美軍,這就導致在後期韓國軍隊多次給志願軍造成重大損失。總體來看,今天的韓國軍隊仍然是美軍眾多學生中較為出色的一個,而其他的學生就達不到這個水平了。
三:越南軍隊和印度軍隊
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們還打了兩場較大規模的自衛反擊作戰,對手分別是我們的鄰居印度和越南,先說印度,在解放軍的眾多交過手的對手中,我們對印度軍隊的評價甚低。
從戰鬥經驗來說,印度軍隊從來沒有大規模征戰的經歷,只是跟在英國人後面打醬油,沒有形成自己的打法和特點。
作戰指揮層和基層作戰部隊極其缺乏戰場經驗,在中印邊境東段的作戰中印軍竟然在山谷中擺起了一字長蛇陣,被我軍各個擊破。
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在無一人被俘的情況下竟然抓了近4000俘虜,足以看出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水平。
印度的種族制度也影響到了軍隊,這是印度軍隊戰鬥力底下的重要原因,印度以宗教信仰為基礎將部隊以營為單位劃分成不同的作戰部隊,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印據在營級單位中還吸收了來自其他民族營的連隊,一旦兩個民族之間存在民族矛盾,這個外來戶很有可能就成為了炮灰,部隊之間互不信任,爾虞我詐,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發揮。
而越南軍隊是解放軍親自培訓出來的學生,從建軍理念、作戰編組,作戰打法全面效仿解放軍,這讓1979年的自衛反擊作戰打得並不輕鬆,也讓我們吃了大虧。
不過,今天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要遠遠超過當年的學生,中越兩軍的戰鬥力差距實際上越來越大,當然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對手,否則就要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