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作為我國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具有「高溫、高濕、高鹽霧」和「強降水、強雷電、強颱風」等「三高三強」氣候特點。針對天舟六號任務期間陣雨較頻繁的氣候特點,文昌發射場氣象系統加強了氣象監測和氣象會商密度,為發射日提供精準的氣象預報。

陶哲倫是95後,已參與過19次航天發射任務。來到文昌發射場後,他擔任文昌發射場計劃助理,承擔起航天器測試期間的保障協調工作。每一艘航天器在抵達發射場後,他都要和同事全程守護。
從天舟六號抵達清瀾港的那刻起,文昌發射場就忙碌了起來。隨後,飛船運抵航天器總裝測試廠房,檢漏、拆箱,並在大廳完成垂直與水平狀態測試。測試完畢後,飛船便轉運至航天器加註及整流罩裝配廠房,完成推進劑加註和整流罩合罩。船罩組合體在火箭垂直總裝廠房進行船箭對接後,「乘客」便搭上了「專車」,前往發射塔架。
在此過程中,地處海濱的文昌發射場,時常會遇到大雨、颱風等天氣,但通過精細的流程設計,航天器能平安地避開風雨,安全飛向太空。
「飛船在廠房內的溫濕度、潔凈度都有相應的指標要求,不會受到外界天氣的影響。涉及轉場時,我們會根據總體計劃安排組織氣象會商,轉場期間也會實時監測溫濕度、風速等情況,確保航天器保持最佳狀態。」陶哲倫說,直到目送火箭點火起飛、升空,最終消失在視野里,發射任務才算告一段落,而新的任務又將蓄勢待發。
在天舟六號任務實施過程中,文昌發射場持續優化長征七號火箭測試流程,火箭測試周期由27天縮短至25天,大幅提高了執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效率;全面識別重大技術狀態變化、測試項目優化等重難點問題,實施風險分級管理,並持續完善各類方案預案。
今年,文昌發射場統籌任務準備、設備設施改造、發展能力提升等工作,已開展了氧氮加註系統過冷器優化更新、低溫加註系統軟管更換等14項設備設施的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設備設施可靠性。目前,該發射場成熟穩定的新一代大、中型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已經形成,後續將重點圍繞新一代載人火箭發射工位、重型火箭發射工位等項目做好拓展建設,並同步開展配套軟硬實力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