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援引外交部官網4月3號發布的消息稱,應中方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於4月5號至7號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經中歐雙方商定,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將於4月5號至7號訪華。外交部的回應,終於讓此前外媒瘋傳的消息如期落地,但馮德萊恩卻在與馬克龍共同訪華的前夕,對中國再次發表不友好的言論。
據路透社發布的報道稱,馮德萊恩的社交媒體賬號披露了她前往巴黎,同馬克龍進行工作午餐的部分細節。雙方就一些當前國際熱點議題,以及即將開始的訪華之行進行磋商。但在此之前,馮德萊恩面對媒體時卻宣稱「中國變了」,尤其是在國際社會上,正在變得越發強勢,甚至單方面認定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朝著所謂「安全與控制」的方向轉變。其實馮德萊恩的這番言論,並沒有超出外界對她的預期,因為英國媒體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的話稱,馮德萊恩目前正在角逐北約秘書長一職。
而即將走完任期的現任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正有意競選下一任世界銀行行長。換言之,如今的馮德萊恩已經不再滿足於左右歐盟的政治和經濟,開始將目光對準歐洲的軍事。而北約目前的對華態度是審慎悲觀,既不願意公開撕破臉皮,又不想放棄「中國威脅論」,因此在「自我實現的預言」推動下,北約已經在籌劃新一輪東擴,只不過這次北約的目的不是東歐,而是東亞。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馮德萊恩作為新一任北約秘書長的潛在競爭者,就必然要維持自己的強硬對華立場。再加上馮德萊恩擔任歐盟主席期間,曾多次推動以反華、制華為目的的提案,因此她對中國而言很難談得上友好。所以在外交部的新聞通稿中,馬克龍是受到我方的「邀請」,馮德萊恩是中歐雙方「商定」,其中的態度可謂不言自明。而這也預告了,馬克龍與馮德萊恩此次來華必然是抱著不同的目的。
對於馬克龍而言,眼下當務之急就有兩件事,一個是儘快解決俄烏衝突,避免更大的災難出現。另一個就是強化與中國的貿易,儘快提振疲軟的法國經濟。如果說前者還需要從長計議,那麼後者就可以以《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作為突破口。可是有「歐洲一致」的制約,歐盟成員國想要達成與中國的政府間協議絕非易事,因此馬克龍才會想到讓馮德萊恩一併訪華。畢竟站在馬克龍的角度,這份協定最終還是要馮德萊恩親自出面才能打破僵局。
可對於馮德萊恩而言,究竟是與中國握手言和,儘快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還是利用這個機會,當面向我方兜售她那一套自以為是的價值觀敘事,其實全在馮德萊恩的一念之間。但無論如何,機會已經擺在了歐盟的面前,是敵也好、是友也罷,歐洲既然想成為「第三極」,就必須表現出與「第三極」相匹配的實力和氣度。
因此中國不需要向歐洲證明什麼,反而是歐洲需要向中國證明,他們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前途未來,而不是以「華盛頓的僕從」這一角色參與到國際事務當中。在此之前,我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就已經對歐盟釋放出友好信號,發起「雙方同時解除制裁的提議」,以重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而現在是歐盟選擇如何回應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