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媒體近日報道,記者雷諾·吉拉爾發表文章《德國外交的三個軸心》,該文大意是德國已經甩開了過去二戰戰敗國的身份,想要「爭當大國」,然而柏林的這個念頭卻不是出自它本身的需求,而是為了滿足美國的期望。美國吹捧德國是所謂「歐洲主導力量」,這意味著歐洲最大經濟體也必須建設一支歐洲最強的軍隊,不論現實經濟狀況如何。
其實德國不過是在自欺欺人,而美國正在窮盡帝國主義的制度可能性。對於美國而言,新殖民支配不必非經濟手段不可,否則世界經濟排名分別是第三和第四的日本和德國不應該如此馴服。它可以基於一種國際性保護騙局——共同防禦條約、軍事顧問團,以及在外國駐紮軍隊以防禦定義模糊、誇張或不存在的威脅。這一安排產生了「衛星國」,德國就是如此。
這是表面上獨立的國家,其對外關係和軍事準備是圍繞一個帝國主義大國的。這方面的例子有冷戰時期前蘇聯的東歐衛星國和美國的東亞、西歐衛星國,一度包括菲律賓、越南南方和泰國,但現在已減少為日本和韓國。英帝國的自治領地是衛星國的一個變種。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區別於其他的英國殖民地,完全是根據種族劃分的。與那些沒有擁有自治領地位的地方不同,它們的人口主要是歐洲白種移民。
另一個變種是附屬國,即一個帝國主義大國的依附國,其資源、戰略位置或影響,有時候可能為其照抄支配大國的政策同時仍仰賴其廣泛的支持提供了餘地。毫無疑問,如今德國就在照搬美英的反俄政策。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宣稱自己反對舊式的歐洲殖民主義,因而不是帝國主義大國。然而,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兩國就已建立了自己的帝國。美國在拉丁美洲和太平洋,蘇聯在高加索和中亞。
而且兩國在戰爭過程中都獲取了新的領土,包括將德國一分為二加以佔領。它們都必須將其長期的帝國主義真面目偽裝為良善得多的某種東西,並且在冷戰歲月里都發明了一套詳細的神話,如關於另一方的威脅和需要始終保持「前沿部署」軍事力量以擊退「第一次打擊」等等。如今這一套言辭仍在到處橫飛。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