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軍事專家PY綜合分析指出,誕生多年而沒有進入中國空軍裝備序列的中型五代隱身戰鬥機FC-31的海軍艦載機版已經亮相,未來將首先裝備已下水的新一代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號,這又反過來引發輿論廣泛興趣,中國空軍是否應該大量裝備經過改進的FC-31隱身機,這樣才能打F-35呢?畢竟F-35生產量已經非常龐大,而且重點部署中國周邊地區。
一直以來,中國國內軍事輿論界反對大量裝備FC-31的理由,是所謂「中型機陷阱」的觀點,很著名的就是中型機的戰鬥力只有重型機的70%,成本卻是後者的80%,用於論證中型機不如重型機的結論的正確。但是,即便這個比例成立,不考慮外在因素的話,所謂中型機的成本和戰鬥力對比仍然存在有一個悖論。
這個悖論就是某國對戰鬥機和戰鬥力需求只有重型機的70%,在有適當的機型可以選擇的時候,是不是有必要為了不需要的30%性能去付出20%的成本。提出中型機陷阱的標準其實很理想化,就是我們確實需要100%的戰鬥力,重型機可以直接提供100%,中型機只能提供70%,需要3架中型機才可以頂2架重型機。而80%的單機成本組合起來就要比重型機高40%。
理論上看是這樣,問題是我們面對的可不全是F-22,還有大量的F-35和F-15/16,甚至是蘇-30,任何方向面對的戰鬥機威脅都是不平均的,作戰區域和戰場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模擬作戰空域的裝備綜合性能對比,假設殲-20與F-22A的戰鬥力比值為1,與F-15的比值為3,則FC-31與F-22的比值為0.7,與F-15的比值為2.2。對手如果動用50架F-22A和150架F-15,理論上用100架殲-20就能形成戰鬥力的平衡。
但考慮到戰鬥機裝備的完好率和出動頻率,100架殲-20根本擋不住200架對手的混合機群。畢竟實戰不是單機戰鬥力的比拼,而是綜合能力的對抗,數量多的一方可以有更多、更靈活的戰術選擇。要質量,也要數量!這也是蘇聯空軍裝備水平雖然不高,卻曾經在中歐保持足夠壓力的基礎。如果換成是FC-31呢?50架殲-20的成本可以換來62架FC-31,相當於45架F-22A的戰鬥力,對抗F-15的比值則是137,看起來兩方面的對抗效能都有所降低。但裝備FC-31所增加的12架飛機顯然可以增強戰術靈活性。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