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歷史上,如果一支部隊能夠用將領的名字來命名,那說明這支部隊的主將一定是一個驍勇善戰之輩。
而曾經人民解放軍里就有一支名為「皮旅」的勁旅,隸屬於解放戰爭時期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這支部隊的指揮員皮定均書寫了我軍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然而1953年的時候,皮定均回鄉探親,卻僅僅待了一個晚上就匆匆離開,他的舉動被鄉親們罵了三十多年,最後還是皮定均的妻子說出了他為何離去的原因。
加入紅軍
開國中將皮定均是我軍歷史上一位非常傳奇的將軍,1914年出生於安徽金寨縣,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只能帶著他改嫁。
皮定均的家裡很窮,經常跟著奶奶外出討飯,長期營養不良讓他的身材矮小瘦弱,很難和以後那位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的將軍聯繫起來。
1929年工農紅軍來到了他的家鄉,皮定鈞聽說紅軍是幫助窮人的部隊,僅僅15歲的他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紅軍,一開始黨組織並不看好這個身材瘦弱的男孩,但皮定鈞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參軍後,他刻苦鍛煉軍事技能,積極學習黨政文化知識,對於上級的任務用心的執行,很快,皮定均就受到了同志們的認可。
1931年,皮定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之後我黨的革命形勢日益嚴峻,國民黨返動派不斷派出大批精銳部隊進攻紅軍的革命根據地,四次反圍剿戰役,皮定均都參加了。
經過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鬥,他也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不斷接受提拔和重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失敗後,皮定均又跟隨紅軍主力部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25000里長征。
中原突圍
抗日戰爭之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面內戰,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干涉,國民黨其實擁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最終中國共產黨還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甚至逼得敵軍潰敗逃跑。
這其中,不僅因為人民解放軍深得民心,更重要的是我軍將領優秀的戰術,給前線戰局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轉機。
內戰剛剛爆發之時,在重重包圍之下,我軍中原軍區主力決定於1946年6月分成南北兩路向西進行突圍。
第一縱隊第一旅就是由皮定均將軍率領的,為了牽制住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為我方的轉移做掩護,便聲東擊西讓敵軍此時,彼最終取得了突圍的成功,皮定均也率領部隊順利到達蘇皖解放區,創造了我軍突圍戰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反動派最先盯上了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的我中原解放區,這裡是蔣軍向西北與華北運兵的重要通道,是一個兵家必爭的戰略交通樞紐。
當時的蔣介石為了一舉殲滅解放軍,不惜血本調集了精銳重兵,將中原軍區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從6月26日到7月1日之間,擁有火力優勢的國民黨軍開始了狂轟濫炸。在這種情況下,我軍傷亡慘重,情勢不容樂觀,危急的時刻下,皮定鈞挺身而出,毅然接受了護主力向西突圍的任務。
根據上級的指揮,皮定均將帶領一個旅7000餘人的兵力來掩護5萬主力的轉移,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順利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皮定鈞做出了諸多安排,他在東西兩路都擺開架勢,讓敵人摸不著頭腦,又派人偽裝成老百姓到敵軍前線觀察對方的軍事部署。
面對敵軍的大舉來犯,皮定均沉著冷靜,派出兩個團從正面牽制敵軍,其他人掩護側翼,抓住時機進行包抄,使敵人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不僅如此,當我軍的主力部隊轉移之後,皮定鈞還故意向東挺進,和敵人進行血戰,此時的皮定均已經做好了為祖國獻身的準備,但是就在主力部隊成功撤離的那個晚上,天空突降大雨,皮定鈞抓住這最後一個機會,趁著敵軍視線受阻,帶領剩餘的部隊順利撤出戰區。
這場突圍掩護戰,皮定均和自己的部下創造了一個軍事歷史上的奇蹟,更體現了我軍官兵的勇敢和智慧,皮定鈞和他的「皮旅」從此也載入史冊,名流千史。
近鄉情更怯
1953年剛剛從朝鮮回國的皮定均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於是帶著夫人決定回到生養自己的老家看一看。
金寨縣的父老鄉親們聽說皮定均榮歸故里也是非常興奮,起了一個大早就在村口夾道歡迎,當皮定鈞的吉普車出現在大家視野中的時候,甚至還有人放起了鞭炮,那場面簡直比過年還要熱鬧。
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皮定均匆匆回鄉,只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就離開了。這讓老鄉們憤怒不已,認為皮定鈞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心上,紛紛罵他是忘恩負義之輩,一直到皮定均逝世前30年的時間,他都不受鄉親們的待見。
最後還是皮定鈞的妻子向大家解釋了皮定均不辭而別的原因,原來從皮定均參加革命的時候開始,他就見識到了戰火的殘酷,許多和他同一時期參軍的老鄉,都在一次次戰役中殞命沙場。
那天皮定均一回到家鄉,就彷彿看到了曾經一起浴血奮戰的戰友,想到還要面對這些戰友的家人,皮定均的內心就悲痛不已,他根本就無法將老戰友離去的消息告訴他們的家人。
所以權衡之下,皮定均決定在第二天早晨離開,以免控制不住自己悲傷的情緒。
小結:
皮定均有情有義,對自己的袍澤兄弟們始終不敢忘記,不愧是我軍的一代名將。
1955年,皮定均被授予中將軍銜,是名副其實的開國功臣,皮定均為國家和人民做出的貢獻,我們不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