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一位老人的事迹感動全國,然而在採訪中,老人卻說:"我後悔了,我要是知道那天來到我家的是盧書記,我就不會拿出這包東西了。"
老人名叫李文祥,是復退軍人,他拿給省委書記看的是塵封了近半個世紀的軍功章和獎狀。
這些榮譽是老人曾經參與多個重要戰役的見證,即在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上海劉行鎮國際電台戰鬥中分別榮立的戰鬥模範、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獎章。
01
1925年,李文祥出生了。那是河南最為偏僻的一個小村莊,家裡窮得叮噹響,5歲時,他的母親就離世了,加上當時戰亂紛飛,家裡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李文祥不得不離家謀生,在顛沛流離中受盡苦難,直到後來加入華東野戰區,成為一名戰士,情況才有所轉變。
1948年9月,組織上下達了攻打濟南的重任。
李文祥所在部隊的任務是主攻西面的永鎮門,敵人設下層層火力網,形勢嚴峻,如果不儘快拿下,將阻礙戰事的進展,對我軍及其不利。
危急時刻,指導員大喊:「入黨的出列!」李文祥還沒有正式入黨。但他直到這時候不能退縮,只能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指導員叫他退回去,他堅定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指導員只能無奈地接受了他的請求。戰鬥開始了,隆隆的敵機上在上空響起,嘭嘭的炮彈聲此起彼伏,李文祥推著手推車,手推車裡放著炸藥,和戰士們前仆後繼,冒著槍林彈雨衝到城門口炸毀了城牆,為部隊衝進濟南城開闢了通道。
第二年,領導批准了他提交的入黨申請,李文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隨後的戰役中,李文祥都表現突出,受到多次嘉獎,有利彰顯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
02
1956年8月李文祥複員轉業為幹部,為公司保衛科幹事。
離開部隊前,李文祥把軍裝鄭重地穿在身上,拿起那一枚枚軍章,就像手捧著最珍貴的寶石,小心翼翼地配在胸前,然後請人幫自己畫一副畫像作留念。
1962年7月,為了更好地發展國家經濟,國家要求幹部返回家鄉當農民,李文祥絲毫不貪戀城市的奢華生活,二話不說拉著妻子回了鄉。
回到家鄉,夫妻倆生活條件雖然和之前相差甚遠,很辛苦,但是心有所屬,心裡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怎樣幫助父老鄉親,擺脫貧困。
由於李文祥是軍人,上過戰場,當過幹部,見識廣,又樂於助人,被村民推選為村支書。當上村支書後,他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要擺脫貧困,首先要填飽肚子,要吃飽就要有糧食,但提高糧食產量談何容易。
李文祥的故鄉,常年遭受自然災害侵襲,鹽鹼土地又不利於植物成長,這裡的人民生活過得緊巴巴的,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事情一天不解決,李文祥心裡就難受,徹夜難眠。他日夜琢磨,觀察地形,了解時令,突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出現在腦海里,就是引水種稻子。
村裡世代以小麥為主,種稻子的條件和技術都不服很。起初大家有很多疑問,但李文祥並沒有退縮,反而憑藉著堅定的信念一一走訪,勸說村民。
通過不懈努力,在沒有任何機械的幫助下,李文祥帶領村裡的十幾個壯漢組成的「稻改隊」。
駐紮在田間地頭,不分晝夜地挖,憑藉幾把鋤頭,硬生生地完成初步的規劃。
接著就引水種稻,夫妻倆傳授種水稻的知識幫助村民完成第一屆種植,而且大豐收了,吃上了白花花的米飯,大家都很開心。
見狀,之前還猶豫的村民紛紛響應水稻種植,溫飽解決了,大家生活也慢慢改善了,也蓋起新房,而李文祥家則是最後一家蓋新房。
03
2011年,省委書記下鄉民調走訪,來到李文祥家,聊天中,偶然看見牆上他穿著軍服佩戴軍功章的畫像,提出想看看,老人才拿出來。
塵封近半世紀之久的軍功章和獎狀,揭開老人不為人所知的傳奇故事,面對老人用血與淚,冒生命危險受到的嘉獎,書記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李老的精神就像一道光,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一段佳話由此傳揚。
當各種掌聲、待遇、慰問接踵而至時,老人卻說:"我後悔了,我要是知道那天來到我家的是盧書記,我就不會拿出這包東西了,太麻煩政府了。"
這就是李文祥,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困難留給自己,再怎麼辛苦也不找政府給予照顧,去享受本應獲得的福利,這才是平凡人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