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2022年10月06日19:14:05 軍事 1305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8年11月2日,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國民黨軍隊將近50萬精銳灰飛煙滅。從此,國民黨政府的敗亡迅速進入倒計時,全國解放的速度之快將超出毛主席的預料。

蔣介石在敗退到台灣後,開始總結自己當上偽省長的原因。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蔣介石

在日記里,他把1945年底來中國「調停」的馬歇爾大罵了一通,說如果不是馬歇爾逼他把精銳部隊調到東北,那南京就不會空虛。

而同時,他又說自己最大的失策是沒有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這就奇怪了,自從馬歇爾1946年底回國以後,蔣介石就「自由」了。從那時起到遼瀋戰役開始之前有將近2年的時間,他是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可以把東北的國民黨軍隊撤走的,但他卻沒有做。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蔣介石犯了這麼大的「錯誤」呢?

「九一八的真相」

我國東北地區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最早的建設要追溯到張作霖時期。

別看張作霖是個「鬍子」出身,但搞建設還是挺有一套。東北資源、物產豐富,張作霖用這些能夠變成真金白金的寶貝從國外換回來很多現代工業機器設備,並建設了大量的工廠,產業工人隊伍也隨之起步。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張作霖

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張作霖同樣重視軍工企業的發展,奉系是當時國內少有的武器彈藥可以自給自足的軍閥。因此,工業加農業給了張作霖「逐鹿中原」的底氣。

但是,天不遂人願,隨著皇姑屯的一聲巨響,張作霖「壯志未酬」,其「霸業」的實現只能依靠兒子張學良了。

如果把張學良當成一個紈絝的公子哥,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真是這樣,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以後要麼會「咔嚓」了他,要麼就把他當寵物養,而不是一直把他軟禁起來。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張學良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帥府掛起來「青天白日旗」,「散裝」的中華民國終於湊齊了最後一塊「拼圖」。但在實際上,東北也只是換了個旗子,蔣介石心裡明白東北到底誰說了算。

彼時,國內各大「山頭」里,軍工搞得最好的還是東北軍,其次是「閻老西」的晉綏軍,最後才是蔣介石的中央軍,或者可以說是「浙軍」,因為蔣介石是江浙地主買辦階級的總代表。

東北易幟」以後,和「窮得掉渣」的桂系李宗仁伸手找蔣介石要錢、要槍不同,「財大氣粗」的張學良把東北軍搞得蒸蒸日上,自製加上外購的武器,還有海、空軍,東北軍在1930年時是中國國內最精銳的軍隊,沒有之一,在當時絕對是讓蔣介石「一點想法都沒有」的存在。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不過,蔣介石「沒想法」,不代表張學良同樣沒想法。

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吃了虧,所以張學良在東北與蘇聯接壤的邊境部署了重兵,先把自己的後方穩住。

1930年,新軍閥之間的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看準機會,帶著東北軍打著「幫」蔣介石的名義入關參戰,雖然在名義上,蔣介石的中央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實際上,張學良的收穫才是最大。

戰爭結束時,張學良已經把河北、京、津納入掌中,並不斷向這些地區增兵,同時,他還在天津大力建設軍工廠。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張學良和蔣介石

「傻子」都能看明白張學良的「雄心」了。人家少帥「易幟」根本不是到南京入股的,人家是想來當「董事長」的。這讓蔣介石痛感「如芒在背」。他知道如果張學良南下,中原地區的那幫軍閥肯定起不到屏障的作用,他的核心利益區域、中南五省肯定有麻煩。

不過,蔣介石所有的擔心都隨著一個電話煙消雲散了。

1931年9月18日深夜,張學良打電話找蔣介石求援,蔣介石心裡懸了快3年的大石頭可算能落地了。在電話里,他很遺憾地對這位「把弟」表示自己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還勸張學良別和日本人硬來。

其實,「九一八」在某種程度是張學良給了日本人機會,東北軍北防蘇聯,南下關內準備爭霸,結果自己的腹地反而空虛了,這給了日本關東軍趁虛而入的大好時機。

同時,南京政府和軍隊里有大量曾經的「日本留學生」,石原莞爾比張學良更清楚蔣介石絕對不會幫他,因此在他的計劃里重點是如何對付東北軍,可張學良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石原莞爾

為了保存東北軍的實力,張學良直接把東北軍撤往關內了!軍閥的自保思維讓這位少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同時也給「西安事變」埋下了伏筆。

蔣介石就更不用提了,日本人幫他幹掉了東北軍這支讓他寢食難安的對手,自己沒費吹灰之力就撿了個大便宜,他樂還還來不及呢。

雖然,東北軍舊部在東北廣大人民的支持下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運動,而且起義軍的規模一度達到30萬之眾,並包圍吉林市,劍指未來偽滿洲國的「首都」長春,但缺糧少彈的補給困境也隨之而來。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在他們向國民黨政府求援之際,蔣介石考慮的卻是東北光復以後的利益問題。他認為起義軍是以東北軍舊部為主,如果把日本人趕走了,那自己等於是給張學良「做了嫁衣裳」,同時還會得罪日本人,所以,蔣介石拒絕給起義軍提供任何援助,只是告訴大家可以退回國統區,但必須接受改編。

隨後,大起義失敗,東北淪陷達14年之久。

由此可見,蔣介石所代表的江浙地主買辦階級只關心自己家族門閥的得失。東北?太遠了,只要不影響自己的利益,那就給日本人吧。

遠有三國時期,張昭代表江南豪族勸孫權投降曹操,稍近的明末「東林黨」把崇禎折騰到上吊,蔣介石和他背後的利益集團自古以來在心中就沒有什麼「家國」的概念

所以,只有從階級利益的角度出發,才能清楚地了解蔣介石對於東北得失的心態。

「糾結」的老蔣

國民黨統治階級的「地主買辦」屬性使他們對「錢生錢」的金融行業很有熱情,而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的工業則不是他們感興趣的重點,縱觀整個民國時期,政府的工業投資率最高也就是5%左右。

反觀日本人對工業可比蔣介石重視多了。東北作為南下侵略中國,北上進攻蘇聯的重要基地,日本人的投入可謂不惜血本。

截止到1939年,日本人在東北的工業投資率已經高達29%,從1939年開始到1941年,日本人又建了一大批工廠和礦山,工業整體規模以大約10%的速度增長。當時東北的人口只有全國的十分之一,但工業總產值在全國的佔比卻超過了三分之一!

隨著日本戰敗的倒計時,凡是對國家發展有清醒認識的人都知道東北的重要性。不過,這不包括蔣介石。說他不重視,也有點「冤枉」他,只不過他關注的點「與眾不同」。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抗日戰爭後期,蔣介石親自指揮的豫湘桂會戰以大潰敗告終,這使中國徹底失去了國際棋局中的棋手地位。雅爾塔會議上,丘吉爾都算是配角,蔣介石就更別提了,斯大林羅斯福都沒想叫他去。

於是,雅爾塔協議的出台根本就沒中國商量,美國只是在幾個月後「禮貌性」地通知蔣介石派人簽字。

悲哀!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經過斯大林和羅斯福的討價還價,離散14年的東北雖然在主權上回歸了中國,但蘇聯仍保有在南滿和中東兩條鐵路、旅順和大連兩個優質不凍港的特權,在一定性質上,東北從日本的殖民地變成了蘇聯的「半殖民地」。

這一切都是拜蔣介石在14年前的那場算計所賜。

彼時,收回東北主權對於蔣介石來說,更多的是一個面子的問題,里子上他的想法一直沒什麼變化,他的注意力還是在自己的江浙核心統治區域上。在他看來,離這裡更近的我黨中原解放區才是心腹大患,至於東北,放到第二步再說吧。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當時,東北有兩大股勢力,一股是東本軍舊部,但這些人基本都是地主出身,對我黨天生就有敵意。另一股則是當地的「鬍子」,這幫土匪受了蔣介石的「加封」,又收了錢和武器,自然與我黨是對立的。

蔣介石的盤算就是讓這兩股勢力先消耗我黨的實力,等他把中原和華北「平定」之後,憑自己的武力,東北自然也是囊中之物了。

可就在蔣介石「如意算盤」打得噼啪響的時候,1945年底「欽差大臣」馬歇爾來了。美國也有自己的盤算,蘇聯在東北已經有了特權,如果蔣介石還這麼不緊不慢的,那東北就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這怎麼行!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馬歇爾

於是,馬歇爾先和斯大林確定了一下「雅爾塔協議」的有效性,在斯大林點頭後,他就開始死催活催地讓蔣介石趕快發兵佔領東北。

當時國民黨還是山頭林立,蔣介石能調動的也只有自己的中央軍,雖然他想留著這些自己的「親兒子」在關內作戰,但別人的話可以不聽,美國人的話不能不聽,蔣介石只能在美國軍艦和飛機的協助下,開始「慢吞吞地」從大西南把精銳部隊向東北運送。

毛主席對東北的重視程度和蔣介石絕對不在一個維度上,抗戰時期,我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就一直在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抗戰勝利以後,我黨為全國和平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毛主席也洞若觀火地看清了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反動嘴臉。我黨當時的根據地普遍經濟實力較弱,更別提工業了。所以,為了應對國民黨全面進攻這個最壞的局面,我黨很快就抽調精銳的幹部和部隊到東北去收復失地。

看到我黨的行動後,蔣介石來神了,東北給日本人沒事,給蘇聯人也沒事,但是絕對不能給共產黨!

於是,不用美國人督促了,蔣介石自己開始賣力氣地把新1軍和新6軍這樣的絕對精銳部隊調往東北。1945年11月的山海關大戰後,國民黨軍隊殺入東北,到1946年5月的時候,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總計超過百萬,而我黨的部隊也就在30萬左右,而且已經退守到松花江北岸。

蔣介石此時「飄」了起來,認為共產黨的軍隊「不過如此」,於是做出了關外「大打」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他就不能再怪馬歇爾了。隨後,6月26日,蔣介石信心滿滿地發動了全面內戰,馬歇爾的「調停」失敗,在臨走前他留下了一句「美國納稅人的錢徹底『打水漂』了」。

自討苦吃

戰爭打的就是「民心向背」。

我軍在東北戰場的初期階段確實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但是我黨有自己的法寶「土改」,這一政策大大激發了東北人民擁護我黨我軍的熱情,人人爭相參軍,我軍的實力不斷壯大。

而反觀國民黨方面,蔣介石拒絕了很多人提出的「讓張學良主政東北」的建議,堅決派自己嫡繫到人生地不熟的東北去搞接收。而這幫對東北一點感情都沒有的接收大員們一通「五子登科」下來,使得東北的民心盡失。同時,原來傾向於國民黨的東北軍舊部也看清了蔣介石的真實嘴臉,紛紛與我黨建立了合作。

國民黨的軍隊在東北死一個少一個,根本無法解決兵源補充的問題,只能不斷地從關內各地抓壯丁進行補充,可這些新兵到了東北以後,看到的唯一希望就是向我軍投降,然後再打回老家去。

就是這樣的此消彼長,讓杜聿明一直納悶「共產黨的軍隊損失也很大,但怎麼會越打越多呢?」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杜聿明

從1947年開始,國民黨在東北戰場的形勢急轉直下,剛愎自用的蔣介石根本聽不進去周圍高級將領的專業意見,他認為「守住東北」這是個很大的面子問題,直接關乎他統治地位的穩固與否。所以,不管誰提出把主力撤出東北,他一律不聽,在他的瞎指揮下,不管是杜聿明、陳誠還是衛立煌都不能再阻止國民黨軍隊的一潰千里。

等蔣介石終於看清形勢,不得不做出撤退命令的時候,隨著1948年10月26日廖耀湘兵團前線指揮部被我軍東野三縱徹底摧毀,他那離港口不足百公里的幾十萬大軍頓時群龍無首,遼瀋戰役以最大規模的一次圍殲戰勝利結束。

1949年1月,蔣介石第三次下野,12月,逃往台灣。

蔣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 天天要聞

他在日記里「痛心疾首」,後悔沒有及時把東北地區的幾十萬「精銳」撤到關內,以至於自己的一敗塗地,但即使撤出來又能怎樣呢?

被歷史淘汰出局的命運在「九一八」那晚,他接到張學良電話的那一刻起就早已註定。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巴基斯坦:擊落6架印軍機,包括3架新銳「陣風」 - 天天要聞

巴基斯坦:擊落6架印軍機,包括3架新銳「陣風」

當地時間5月7日凌晨,印度空軍對巴基斯坦境內9處地點發動空襲。連日緊繃的印巴局勢徹底升級。巴基斯坦方面稱,擊落印軍6架戰機。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巴基斯坦安全部門消息人士透露,巴方「出於自衛」擊落3架法制「陣風」戰機、1架蘇-30戰機和1架米格-29戰機。此外,印度1架「蒼鷺」無人機也被擊落。另一名巴...
美印太司令,向全美國公開承認:中方讓我「夜不能寐」! - 天天要聞

美印太司令,向全美國公開承認:中方讓我「夜不能寐」!

近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在一場公開論壇上坦言:「解放軍的迅猛發展讓我夜不能寐」。能讓美國高級將領發出這樣的感慨,佐證了美國在軍事領域面對中國時,日益增長的無力感與焦慮。這種焦慮是被一系列現實數據和事件推著產生的。
巴菲特大舉進軍日本股市,為何不來A股?看懂這一點就看懂大A本質 - 天天要聞

巴菲特大舉進軍日本股市,為何不來A股?看懂這一點就看懂大A本質

巴菲特又宣布退休了,在股東大會上,他著重提到自己非常看好日本股市,然而全程未提及中國市場,這著實令人感到疑惑。中國作為當前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大國,卻未得到這位 「世界股神」 的關注。並且多年來,巴菲特基本不涉足中國公司投資,唯一廣為人知的比亞迪投資,在其
特朗普執政100日,11個州長起訴了他,連哈佛大學也把他給告了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執政100日,11個州長起訴了他,連哈佛大學也把他給告了

特朗普執政 100 天,真的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基本上把該得罪的、不該得罪的都得罪光了。你以為他只是得罪中國嗎?並非如此,他得罪更多的是美國內部的人。哈佛大學起訴他,11個州也起訴他,3 位美國前總統出來批評他。連他的好搭檔、好戰友馬斯克,現在也打算辭去美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