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掉萊曼戰役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變得十分被動。作為頓涅茨克地區的戰略重鎮,俄軍僅僅控制了萊曼市4個月(5月28日攻克,10月1日被迫撤離)。
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俄羅斯與烏克蘭都不在一個檔次。這種力量對比,讓絕大多數的人起初都對俄烏衝突產生了一邊倒的想像——俄羅斯教訓小弟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別提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持,難道國際關係不該是影響戰爭的因素之一嗎?對於一場戰爭咱不能贏了就吹,輸了就怨天怨地!
俄羅斯被稱為「戰鬥民族」。之所以有這樣一個「享譽世界」的稱號,並不是因為蘇聯贏得了衛國戰爭,而是因為俄羅斯這個民族尚武、尚戰。當然,俄烏戰場的一次小小的挫折對「戰鬥民族」來說根本不是事。
因為我們縱觀俄羅斯的戰爭史發現,俄羅斯(包括蘇聯)雖然發動和參與的戰爭很多,但是真的贏少輸多,但這並不妨礙俄羅斯成為目前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大家好,這裡是破壁調查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梳理一下俄羅斯歷史上「以強輸弱」的五大戰爭,藉此來討論一個問題「俄羅斯是不是一個尚武但不善戰的國家」?
NO.5
第一次車臣戰爭
第一次車臣戰爭發生於1994年—1996年,是俄羅斯聯邦與高加索
穆斯林武裝分子自稱的「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之間的一次軍事衝突。這場戰爭打了兩年,最後以俄羅斯聯邦政府付出沉重的代價(根據官方數字,俄軍死亡人數為3826人,傷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蹤),並最終撤軍後結束。戰爭戰略目標未實現,戰爭結果車臣勝。
儘管當時俄羅斯剛剛完成蘇聯解體,聯邦國家剛剛成立,但是,相對於小小的車臣來說,這肯定是一場「強vs弱」的戰爭吧?
從戰後的總結來看,在這場戰爭中俄羅斯政府軍出現了很多低級失誤:俄軍的準備十分不足,倉促應戰,竟然有60%的部隊是在開拔行進途中臨時編組的。作戰決策上舉棋不定,俄軍高層屢出昏招,雖然認識到對付車臣武裝必須採用速戰速決的戰略,但是俄軍卻行動遲緩,打打停停,一直試圖以壓求和(戰爭這東西,不打則已,打就得往死里打)。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當時俄軍的指揮系統出現了混亂的局面,俄國防部長、內務部長、邊防軍司令部都同時給前線的部隊下命令、提要求、作指示,嚴重干擾了前線指揮員的指揮。另外,當時俄軍還出現了信息不通暢的問題,戰爭開始後,俄軍偵察系統對車臣的火力配屬、碉堡設置等戰場信息居然一無所知。
NO.4
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發生於1904年—1905年,是當時的俄羅斯帝國與日本為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而發生的一場戰爭。其結果是日本勝,雙方簽訂《朴茨茅斯條約》。
當時的俄羅斯已經是歐洲工業大國,日本則剛剛完成明治維新,從經濟實力上來說,俄羅斯佔優。俄羅斯當時擁有常備軍兵力105萬,戰爭爆發後又進行了9次動員令,徵兵120萬,海軍艦艇總噸位80多萬噸。日本,戰爭初期總兵力37.5萬人,後期動員總兵力達到118萬人,戰艦總噸位26萬多噸。俄羅斯實力領先日本。
俄羅斯之所以輸掉這場戰爭,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內外交困。外部因素來看,當時的俄國與英國、美國交惡,不得不將國家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遠東地區兵力匱乏,戰爭啟動後,俄國才明白這領土大了也不是好事,運兵太費勁了。從內部因素來講,當時的俄國國內政治腐敗,日俄戰爭前線的指揮官多是無能之輩,甚至有些將官出現了不作為的情況。還有一點因素就是,俄國當時把經略重點放在歐洲,遠東駐軍的後勤補給非常差,士氣低落。
NO.3
蘇波戰爭
蘇波戰爭發生於1919年—1921年,是當時的蘇維埃俄國與波蘭第二共和國為領土紛爭而起的。注意這裡的「蘇」不是蘇聯,而是蘇維埃俄國,這場戰爭結束後的一年,蘇聯才成立。戰爭結果是波蘭勝。雙方簽訂里加合約,該合約對波蘭有利。戰爭讓蘇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得不調整對外的政策。
這場戰爭蘇維埃俄國紅軍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到79萬人,分兩個方面軍向波蘭進攻。波蘭高峰時投入兵力50萬人。
說到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首先一點就是當初蘇俄新生紅色政權的極「左」思想影響,他們的領導人對外政策的出發點都是從意識形態出發,要喚起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要徹底消滅帝國主義。這種思想在當時未免有些不合時宜。另外就是紅軍內部出了一些問題,當時的紅軍與白軍連年交戰,疲態盡顯,而且主要的幾個指揮官出現了較大的分歧,關係不好,關鍵時刻沒有互相支援。而波蘭這邊則士氣高漲,民族主義情緒達到高潮,士兵高喊著「波蘭不會滅亡」的口號奔向戰場。
NO.2
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被俄羅斯稱為東方戰爭,爆發與1853年-1856年,是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力而開戰的,戰場主要在克里米亞半島。這也是俄羅斯單挑歐洲聯軍的一場戰爭,對方是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奧斯曼帝國、撒丁王國聯軍。戰爭結果,俄羅斯敗,被迫簽訂《巴黎和約》。這場戰爭不僅讓沙俄喪失了50萬兵力,也讓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含恨而終。
這場戰爭又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交戰雙方主要是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當時的俄國經過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等沙皇的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實力完全超越了奧斯曼帝國。而奧斯曼帝國正走歷史下坡路,固步自封,逐漸走向衰敗。
這場戰爭的失敗,總結主要是因為沙俄外交出現了巨大失誤。沙俄沒有處理好與英國的關係,而且最後導致英、法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盟友。英法的參戰直接改變了戰爭的平衡點,俄羅斯的火炮和艦船速度被英法軍隊遠遠甩在身後。同時,沙俄還沒能處理好與普魯士、奧地利的關係,本來拉他們當盟友,結果被「反水二人組」同時欺騙,戰爭布局陷入被動。更讓人可笑的是,奧地利居然趁此機會抄了沙俄的後方,佔據了沙俄控制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個公國。其次,沙俄的腐敗政府體系和國內爆發的農民起義,以及落後的武器裝備、運輸系統都是沙俄失敗的原因之一。
NO.1
阿富汗戰爭
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2月爆發,戰爭持續時間長達10年,這場戰爭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最大的失敗,戰爭期間,蘇聯遭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這場戰爭的起因是蘇聯為實現與美國霸權之爭,試圖實現打通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的戰略企圖。戰爭結果阿富汗勝,蘇聯被迫撤軍,戰爭消耗200億美元拖垮了蘇聯,也被認為是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
論實力,當時的蘇聯和阿富汗根本就是一個西瓜一個芝麻,咱們就不用數據說明了吧。
蘇聯為什麼會輸掉這樣一場相差懸殊的戰爭呢?從客觀因素上來說,蘇軍陷入了阿富汗耐性極強地「游擊戰」,好像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正規軍能破解游擊戰,包括美軍。另外就是,當時西方國家給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從主觀因素來講,就是這場戰爭的正義性普遍受到質疑,包括參戰的蘇軍士兵。從戰爭之初,蘇軍的士氣就不高。蘇軍士兵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解放者還是入侵者?
最後提問兩個問題:如果把上面五場戰爭與俄烏衝突做對比,你會對正在進行的俄烏衝突做怎樣的分析呢?你會不會覺得「戰鬥民族」確實是一個尚武但不善戰的國家?
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為破壁調查局專職作者:觀海
您的關注與點贊是我們最大的動力,破壁調查局在此感謝您的支持,轉發也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