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陳毅元帥會見日本記者時說,我就是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原子彈)。金庸隨後在明報上對此發表看法,造原子彈不如多做幾條褲子穿,這句話讓很多人批評他是賣國賊。金庸為什麼會這樣說?
金庸被批評,主要因為大家對於造不造原子彈一直有爭論,究竟是要褲子還是要核子?原子彈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被看為大國利器。 1945年8月初,因為敗局已定的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美國先後在日本的長崎和廣島兩地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驚人威力,讓世界各國都對這種毀滅性武器有了充分的認識,一些有能力的國家立即開始研製原子彈。前蘇聯見識到原子彈的威力後,用了四年的時間打破了美國壟斷核武器的企圖。新中國成立之後,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敵對,即使勒緊了褲腰帶,也要自己製造出原子彈。
因為蘇聯已經掌握了核武器,又和中國關係良好,所以在前蘇聯援助中國的多項技術之中,原子彈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好景不長,中國的核武器還沒有造出來,蘇聯就與中國撕破了臉皮,原本派到中國的多位技術專家也被撤了回去。當時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內經濟十分艱難,要不要繼續花錢搞原子彈,成為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一方面我們之前的研究都依賴前蘇聯的專家,自己在從頭來過,自然困難重重,而且研究新技術就意味著人力物力的投入。當時我們國內資源匱乏,國際上一些敵對勢力因此嘲笑我們,說中國要是繼續搞原子彈的話,連褲子都沒得穿。有些人因此打了退堂鼓,建議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其他更迫切的領域。但還有很多人認為,如今我們面對美蘇兩個有核大國的威脅,如果自己不能搞出原子彈,那怎麼在國際上立足,怎麼能爭取到和平的發展環境?
支持繼續搞核試驗的就有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同志。從戰爭中走出來的陳毅元帥當時兼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外交部長。 1963年10月,在會見日本記者時,他就說出了那句表明決心的豪言壯語,他們笑我們窮,造不起原子彈,我就是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這就是陳毅元帥在面對國內外一系列困難時表露出的決心,也有第一代領導人不怕苦,不怕累,迎難而上的勇氣。然而,他的這句豪言壯語傳到香港之後,卻讓民報創始人金庸感到了不滿。 10月30日,他在明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要褲子還是要核子的社論文章。金庸之所以發表這篇要褲子還是要核子,是在聽到陳毅元帥的話之後,引發了自己對於民生和軍事實力之間的思考之後,表達出來的想法。
金庸認為,一個好的政府應該把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要多關注百姓的疾苦,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反過來,把發展軍事放在第一位,忽略人民生活,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這個國家既不會強盛,也不會長久穩固。為了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金庸還舉例說明, 1956年英法聯軍攻打埃及,想要奪回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結果前蘇聯一聲恫嚇,說他們再不撤,就用核武器炸倫敦,英國人就乖乖地收兵了。金庸說,那時候英國也已經擁有了核武器,並且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國內經濟都比現在的中國強很多。但是面對前蘇聯的核武器威脅,不也是毫無用處嗎?並且以中國現在的情況發展十年也未必趕得上英國,幾枚核武器能解決什麼問題?還不如多給人們做幾條褲子穿。
這樣大膽的批評內地時政,特別是還公然帶上了國家高層領導人的社論文章,在香港也是第一次。因此,金庸的社論發表之後,立即引起了一場軒然大,許多報紙立即撰寫文章對金庸進行了圍攻。有人說他毫無立場,是賣國賊。金庸的說法真的不對嗎?
文匯報首先發難,發表了《怕中國有是什麼人》的專欄文章,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卻指責金庸的觀點是毒蛇嘴裡的玫瑰,用悲天憫人的身份偽裝起來的偽善面孔。接踵而至的新晚報就沒有那麼客氣了,文章里的內容就差指著金庸的鼻子罵他是漢奸、賣國賊了。一向以筆墨間長的金庸面對諸多報紙的圍攻,不但沒有退縮,反而鬥志昂揚,在接連在民報上發表自己的博智觀點,有一次甚至用上了明報的所有版面。雙方的論戰引起了香港民眾的好奇心,明報一時間銷量大增,直到第二年還仍然為了褲子和核子爭論不休。
即使拋開觀點不談,說金庸是賣國賊有點嚴重了。因為就在1964年出中法建交的時候,金庸還因為中法建交,法國沒有與台灣解除外交關係而不滿。大公報在報到中法建交時,對於這個問題也作了迴避處理,借用又立即寫了一篇社論,指責大公報的這種行為是默許法國製造兩個中國。由此可見,金庸並不是不愛國,他之所以要發表那篇褲子和核子的社論,就是因為在他的觀念里,國計民生是政府應該放在第一位的。只不過在發表這種觀點的時候,金庸的表達過於尖銳了而已。褲子和核子到底哪個重要,其實時間已經給出了答案。然而,1964年10月,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後,關於褲子和盒子的論戰卻依然沒有停止。
1964年9月,美國聲稱中國將要引爆原子彈。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金庸又在明報上發表社論,大膽預測原子彈引爆的時間將會安排在下午。他做出這個推測的依據就是中國的下午正好是美國的深夜,這是美國根本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所以時間上對中國有利。
果不其然,中國引爆原子彈的時間就在10月16日下午三點。原子彈引爆之後,舉國歡騰,但是不支持核武器的金庸卻在這個時候潑了一盆冷水。他在社論中又宣稱,原子彈是人類的罪惡,這不是中國人的光榮。原子彈是人類的罪惡這句話本身沒錯,這種毀滅性的殺傷武器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確實是一種罪惡的存在。但是金庸發表這個觀點的時候,忘了自己身為中國人的立場,忘了中國面對美蘇這些軍事強國時的壓力,沒有原子彈,中國憑什麼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用什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原子彈,面對有核國家的威脅時,難道我們要用數以萬計的人民的身軀,用到處開挖的防空洞去面對其他國家的核打擊?
金庸雖然也在文章中提到了銷毀全世界的核武器,但是它前面說的那些話,已經足夠點燃無數愛國人士的怒火,立場面前觀點都是虛汗。這一次,香港商報首先開火,其他報紙緊隨其上,大公報更是連發多篇社論,公開點了金庸的名字,給他扣上了反共反華的帽子。大公報上筆名為張漢奴的文章,羅列了金庸近幾年來發表在報上的社論,總結出了金庸的幾個反華手法,祖國有難,他幸災樂禍,祖國有成就就歪曲事實等,甚至不惜憑空造謠,罵得可謂入木三分。面對其他報紙的謾罵,金庸立即應戰,他先是在社論中強調自己有批評的權利,批評不等於反對。那麼,對金庸指責的陳毅是如何看待金庸評論?
從1964年11月26日開始,金庸在民爆連發26篇文章,採取每天一問的方式,對批評他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提問式反擊。12月22日,金庸在民報上發表名為《有什麼不對,請原諒》的文章,對他的20多場反擊做了一個總結性的發言。他稱對方對明報的攻擊特別不禮貌,但是他也不夠禮貌,所以在這裡要到個歉。這篇文章發表之後,之前攻擊金庸的報紙再也沒有發表任何攻擊金庸的文章和社論。但是,金庸的立場和觀點到底對還是不對呢?
即使在香港五家報紙同金庸就褲子和核子一事掀起論戰,戰得火熱的時候,被金庸點名批評過的陳毅元帥反倒表現得特別豁達。五家報紙與金庸休戰,背後也有陳毅元帥的作用。他自己也表示,自己當時的談話確實有點片面了,應該和明報的觀點結合起來,既要褲子,也要核子,既要讓中國人豐衣足食,也要有幾個核子,這樣就完美了。
針對金庸對他的批評,陳毅元帥表示,只要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金庸要是罵我罵得有道理,我當他是我的摯友、諍友。他還對香港的新華社分社帶話,讓他們對金庸高抬貴手,說金庸要中國人有褲子穿,從這點上來看,它是愛中國人。陳毅元帥發話之後,中央主管香港工作的廖承志也給香港的幾家報紙帶話,指示他們休戰,一場關於褲子和核子的論戰終於結束。陳毅元帥一番大的言論直接折服了金庸,他此後在社論中也曾為陳毅元帥說話,稱讚他性格豪爽。而後來的事情果然如陳毅元帥所說那樣,金庸是愛國的,他不僅支持中國社會、香港,還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1981年,在中英兩國即將開啟香港問題談判的時候,金庸就在民報上發表文章,明確表示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並支持中國收回香港。因為他的愛國之心和在華人圈中的影響,同年7月,金庸被邀請來大陸訪問,他有幸見到了一直崇敬的鄧小平同志。會見時,鄧小平就金庸的父親的事情向他表達了歉意,金庸也豁達地表示理解,並再次表達了自己支持一個中國的信念。由此可見,金庸雖然之前發表過激烈的言論,但是對中國人有利的事情,是從來沒有反對過,觀點雖然偶有不同,但是一顆中國心卻和大家是一樣的。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金庸也作為觀禮嘉賓見證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對於這個享譽海內的老人來說,這也是他畢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