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司機對外宣布,將不再徵召新兵入伍,並延遲在役軍人複員,再結合戰場上的種種跡象分析,現在烏克蘭國內似乎已經再無兵源,具體表現在:
一是雙方戰損顯示,烏克蘭現有兵員已消耗到極至。烏克蘭雖然從未公布過自家的傷亡情況,但其戰損遠大於俄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僅在哈爾科夫反攻戰中,經波蘭、法國媒體報道的,烏軍就戰死一萬餘人,傷三萬餘人。根據俄羅斯公布的戰損,烏軍差不多是是俄軍的十倍,俄軍戰死近6千人,那麼烏軍戰死人員估計達到了6萬。按照哈爾科夫反攻中的傷亡比例1:3來計算,則烏軍現在已經戰死6萬,傷18萬,總戰損達到了24萬。而烏軍在戰前只有26萬正規軍,戰爭爆發後徵召了20萬預備役,如此對比,烏軍可能成熟兵員已消耗殆盡,剩餘絕大多數兵員為新召預備役。
二是從烏克蘭適齡男子數量來看,烏克蘭可征之兵已不多。戰前烏克蘭總人口約4千萬,其中烏東4州1千1百萬,除去4州人囗,烏克蘭現有人口約2千8百萬,男性人口佔比約46%,即1288萬人,刨除60歲以上老年、18歲以下人口,能夠扛槍的男性人口不足500萬,按照戰時徵兵最高抽丁比例十抽一,能召之兵不足50萬,現在烏軍總兵力46萬,已達到了極限,如果再強行徵召,必會導致戰輔失衡,最終不戰自潰。
所以,這次司機對媒體宣布不再徵召新兵,不是他不想召,而是無兵可召,只能強自表現出一種已不需召兵的自信,給國人信心,又以延遲複員強迫現役軍人留軍保持戰力。
而靠現有的兵力,烏軍要想保持較長時間對俄消耗,顯然已經不可能,所以,小鍋預測,俄烏戰爭現在已從前期烏軍為主的消耗戰,轉變為了從現在起較長一段時間以北約兵為主的拉鋸戰。從紅曼利戰役,烏軍攻佔仁曼利後,有烏軍拿出英國旗幟慶祝,就已表明北約乒已不再遮掩,親自下場主攻。
只是這種替他國打仗,又加上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導致歐洲再難恢復往日的興旺之時,北約中歐洲國家又能有幾分真心攻俄,北約歐洲兵又能保持幾分士氣與俄對戰?
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家鄉父老的艱難生活,都將擊潰入烏的北約歐洲兵,只要俄羅斯頂住第一波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