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顆長三米,重4噸的原子彈投向了日本廣島,這是人類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了殺傷力如此大的武器,爆炸時,有7萬人直接「蒸發」死亡,還有幾十萬的人在這之後受到核輻射的影響,死的死,傷的傷。戰爭的代價卻要如此多的普通百姓承擔,讓人無奈。
時間來到1965年10月,周總理的辦公室響起了一串鈴聲,電話是毛主席打來的,接完電話之後,他卻神色凝重了起來,隨後,轉身快步走到了毛主席的辦公室。
經過嚴肅討論後,毛主席決定將一個名叫白濤鎮的地方從地圖上抹去。
白濤鎮是什麼地方?為什麼要將它抹去?很多人可能一頭霧水,不過別說現在了,即使是那個時候,很多人也不知道。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當初,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之後,全世界的人民都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這對當時新中國來說,核武器的研製顯然已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後又是抗美援朝,中國又與美國交惡,毛主席更是感受到了軍事發展的重要性,無奈傷痕纍纍的中國當時沒有這麼強的實力,在很多方面,尤其是軍事,都要依賴於蘇聯的幫助。然而,在1959年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又惡化,蘇聯撤回了他們的技術人員,連帶著核武器研發的資料也被銷毀或者帶回,這對我國核項目的發展來說無疑滅頂之災。
好在那些科研前輩們不負眾望,在無人指點、物資匱乏的條件下,成功點燃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這一消息傳到了西方國家中,同樣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他們不再當中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開始有所忌憚了,從經濟、科技等方面都對我國展開了限制,動不動就是「核武器警告」。
與此同時,中央領導人還意識到,光有核武器還不行,還要有對付核武器的辦法,於是「816計劃」就此誕生。
經過重重勘測和討論,「816計劃」的基地選在了重慶的白濤鎮,為了防止蘇美等國的偵察和間諜活動,毛主席又建議將這個項目轉移地下,同時讓所有的參與人員簽訂保密協議,切斷與外界的聯繫。白濤鎮這個地方自然也要從地圖上隱去。
1966年,816計劃正式開始,第54師工程兵開始在這裡挖山洞,用了八年時間,挖了一個最深地下400米,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地下山洞。隨後,又一支部隊趕來,連同當地招募來的民工,開始了鋪路建基地的工作。慢慢地,已有6萬人在這個地方生活,隱姓埋名,彷彿過著隱居的生活。
相較於外界,這裡有一個完整的社區體系。參與工作的人員可以帶著家人一起在這生活,裡面有配套的小區、公園、學校、醫院等,只要是生活上需要的,幾乎是應有盡有。可是,正當基地的建設快要完成時,卻被國家叫停了下來。
具體原因,實際上也很複雜。首先,上世紀80年代末正是蘇美冷戰快要結束的時期,這時的蘇聯已經喪失了與美國抗衡的實力,中蘇關係漸漸緩和,對我國的威脅也小了很多。而當時美國總統里根下台後,留下了一堆國債和赤字,美國經歷了一次短暫的經濟危機。雖然這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不長,卻也促使美國將視野放在國內重振經濟上面。再加上,彼時的西方國家民眾反戰情緒很強,誰也不想要再經歷戰爭,紛紛呼籲冷戰的結束。從這個大局勢上來看,這個基地很長時間可能都用不上。
其次,這個基地的耗費巨大,停止項目的時候已經投入了十幾億元,再耗下去不見得是明智之舉。那麼,這錢花的值不值呢?作為一個防核基地,其效果據說是百萬噸的核武器也難以徹底摧毀。另外,它的隱蔽性也極強,特殊的設計使得整個基地在空中無法被偵探到,從外部只能看到一個長長的煙囪,必要時這個煙囪還能放出煙霧,到那時,別說基地了,整座山都看不到。
第三個原因,80年代時我國的軍事武器研發水平大幅度發展,研製出了很多新型武器,有東風戰略導彈、59式主戰坦克、反坦克導彈、各種各樣的車載發射器和核潛艇,表明我國已經有了多姿態的打擊方式,不用再害怕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中間,因此,這個計劃只好終止。
雖然綜合來看這是個好消息,但是,幾萬人傾注了十六年的心血才將這裡的建築和安防工程建好,一下子就毫無作用了,在接到通知的時候,這裡的建築項目已經完成了大約85%,眼看著成功近在咫尺卻永遠無法實現,這一刻,裡面的工程人員肯定是崩潰的,又礙於保密協議,當時的他們無處訴說,只有那些殘存下來的照片和少數人的回憶將這裡的故事默默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