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軍的各種軍事演習中,肯定少不了實彈發射項目。但在大量的炮彈、導彈轟炸下,海里的魚群可就遭到了滅頂之災。那麼這些被炸死的魚應該如何處理?能讓海軍撈走吃掉嗎?
軍演和環保的糾結
其實軍演和環保之間的矛盾,放眼全世界是屢見不鮮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海軍。作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海洋軍事力量,美國海軍也是世界上軍演最頻繁的海軍,僅僅在西太平洋海域,美國海軍的各類軍事演習就超過了1600次之多,而且隨著中國海軍實力的成長,美國海軍的軍演頻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但美國海軍越來越頻繁的軍演帶來了海洋環保問題。據美國動保組織估算,美軍動用實彈發射項目的軍演每年達到了100次以上,每年傷害的海洋哺乳動物超過120萬頭,傷害的魚類超過1000萬隻。雖然數據的精確度存疑,但大量的軍演的確會對海洋生物帶來滅頂之災。
以現代武器的威力來看,一次深海爆破演習可以將5公里半徑內的所有魚類炸成「聾子」,而失去聽力就意味著這些魚類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更不用說那些倒霉的處於火力中心地帶的生物了,在高能炸藥的威力下,它們只會面臨粉身碎骨的結局,無論是大如鯨魚的巨型生命,還是細小如魚蝦的小型生命,都一樣難逃一劫。
而各類戰艦上廣泛使用的聲納也是對海洋生物傷害很大的裝置。近年來鯨魚越來越多的自殺式擱淺事件,就被學者們認為與大量海洋聲納的干擾存在密切關係。而且有研究表明,聲納在驅逐魚群的過程中,會對一些個體產生有損健康的危害。
炸死的魚如何處理?
正是由於軍演對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傷害,因此每次軍演過後,演習海域都會出現大範圍的死魚以及海洋哺乳動物的屍體。對此一些軍迷就會把海洋軍演戲稱為「炸魚行動」。
還有一些傳言表示:海軍最幸福的一點就是不缺魚吃。只要在大海上開一場軍演,光是被炸死的魚就不可計數,足夠艦上官兵吃好幾個月了。不管多愛吃魚的人,只要當了海軍都能吃魚吃到反胃。
難道海軍軍演後炸死的魚會被艦上的海軍士兵拿來食用嗎?其實這種情況在現代海軍里幾乎不可能出現。以現代海軍的後勤水平,每艘軍艦上的食物補給完全可以做到溢出,沒有必要去海里「現場捕撈」。
例如我們人民海軍最新級別的901級補給艦,滿載排水量可達5萬噸,最大物資補給量為2萬噸,它可以裝156000桶燃料油、淡水75700升,艦上有反滲透膜製取淡水設備,各種型號的彈藥1800噸、冷凍食品450噸、其他雜貨250噸。
理論上一艘901艦就可以滿足一個航母編隊45天的後勤供應,更不用說各艦自帶的食品物資了。因此現代海軍的後勤供應基本上都是按溢出標準來的。
而那些在軍演中被炸死的魚,無論是衛生程度還是品質保障都不可能與部隊精心準備的食材相比。而且海洋生物品種複雜多樣,若是其中混雜了帶有病毒的魚類,海軍的防疫工作可就壓力很大了,因此無論是從衛生角度看還是後勤角度看,食用被炸死的魚類都是「有風險,卻沒必要」的事情。
一般來說,被炸死的魚就會被海洋系統自我凈化,化作其餘生物的養料來源。
如何減少生態影響
不過,雖然「海軍炸魚只為食用」是一種哄騙小孩的謠言,但軍演的生態環保問題也是一個問題:因為環保放棄國防顯然是因噎廢食,但有沒有可以減少軍演影響的手段呢?
其實還是有的,而且在這方面,我們的人民海軍做得就相當到位。在人民海軍進行軍演之前,部隊會特意諮詢海洋專家,研究相關海域魚類的分布情況以及遷游路線,儘可能在軍演過程中避開這些區域。尤其是東海、南海這些漁業資源豐富的地區,部隊十分注重對漁業資源的保護。
此外,人民海軍在進行實彈發射科目時,一般會將無人島嶼以及廢棄老舊艦船作為攻擊目標,而不是隨便大筆一划就指定了攻擊區域。在火力傾瀉於海面目標時,海洋中的魚類與哺乳動物受到的影響也會被降到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海軍走上「藍水海軍」之路的過程中,我們的軍演區域實際上是越來越偏向遠洋的,這樣對淺海地區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少。在遠離大陸架的遠洋區域,魚類在表層海水的分布比較稀少,因此在這裡舉行軍演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總之,在軍演與生態環保的平衡問題上,我們的人民海軍交出了優秀的答卷。這種做法體現了人民海軍全球第二的實力,也展現了人民海軍對世界海洋格局和平穩定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