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自美國B-29轟炸機開始大批量列裝部隊以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末日就要來了。這些雙手沾滿世界人民鮮血的日本法西斯,終於嘗到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滋味。此後,中美聯合空軍利用中國芷江的地理優勢,不斷加大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進入了高潮階段。
1945年4月,垂死掙扎中的日本法西斯為了避免全面清算,在綜合國力完全不允許的情況下,仍舊發動編號為「芷江攻略戰」的作戰計劃,目的就是佔領中美聯合空軍設在湖南芷江的基地。
面對窮途末路的日本侵略者,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寸土必爭,在湖南雪峰山下奮勇殺敵,挫敗日軍進攻,加速日本法西斯滅亡,在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上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窮途末路的侵略者
1938年,侵華日軍舉日本全國之力攻佔了中國武漢後,由於後勤補給不力、兵力不足、戰線過長等問題日益凸顯。為了避免遭到世界清算,日本大本營不得不改變侵華政策,將主要軍事力量用來對付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對國民黨政府則採用誘降手段。
在我黨的帶領下,中國軍民抗戰決心日益堅決,日本法西斯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後,仍舊無法在自然資源上實現目的。石油、鋼鐵、糧食、橡膠、醫藥等戰略資源短缺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緩解。
日本法西斯政權被美國插刀後於1941年12月7月,製造「珍珠港事件」,再次挑起戰火。
窮兵黷武的日本法西斯在底氣不足的情況下鋌而走險,同時與中、美這兩國作戰,結果不言而喻。中國軍民在中國、緬甸、越南等戰場上屢創日軍,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重創日本海軍,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當時的美國雖然強盛,但畢竟是遠道而來,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擊敗日本法西斯。中國雖然有能力耗死日本法西斯,但綜合國力羸弱,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消滅日本法西斯。而被捲入這場戰爭的其他國家並不爭氣,使得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日本法西斯軍隊仍具備很強的戰鬥力。
在即將滅亡之際,日軍大本營認為只要打通中國東北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鐵路線,利用中國山西省豐富而又優質的煤炭資源做燃料,不僅可以緩解日本陸軍能源短缺無力維持大規模進攻的問題,還能讓中國戰場上的陸軍和太平洋地區的海軍主力連城一片,從而避免被盟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於是,日軍大本營制定了《一號作戰綱要》,砸鍋賣鐵拚命榨乾日本民眾,企圖實現其陰謀。
此時,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思想精髓已經傳遍世界,不僅僅是苦戰中的世界人民,就連法西斯頭目們都非常佩服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和戰略布局。中國軍民依照毛主席的持久戰思想,不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改變了原有的作戰思維,使得侵華日軍在戰術上實現了作戰企圖,卻在戰略上敗得一塌糊塗。
日軍打通貫穿中國南北的鐵路線後因兵力不足,頻頻被中國軍民襲擾而無力保障整條運輸線的暢通,也不能阻止中美聯合空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日本法西斯折戟雪峰天險
雪峰山是一道橫跨中國湖南西南部至中部的巨型山脈,長度約為350公里,寬度為80至120公里。雪峰山主峰為蘇寶頂,海拔高度為1934米。雪峰山整體地勢陡峭險峻,植被繁茂,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到了此地很難發揮出其優勢。
由於湘黔鐵路從雪峰山腹地通過,是侵華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必經之路。因此,中國軍民在此投入重兵把守,日軍也出動了其精銳部隊進攻此地。
雪峰山戰役爆發前,中美聯合空軍在雪峰山腹地的芷江縣一帶設立了大型基地,不斷利用芷江的地理優勢主動出擊,在長衡、桂柳會戰等戰役中重創日軍。
日本法西斯為避免處處挨打的局面,在發動豫湘桂會戰的同時派遣大量的間諜向湖南西部滲透。這些日本間諜,全都是來自臭名昭著的日本陸軍中野學校,都受過專業的訓練,有的裝扮成難民,有的裝扮成中國學術界人士,不斷向中國各個領域滲透。除了派遣間諜外,日軍516部隊這支臭名昭著的化學戰部隊也被調入湖南戰場。
此時,我黨領導的新四軍已經察覺到日本法西斯的意圖,駐紮在湖南一帶的新四軍各部團結一切抗日武裝力量破壞日軍後勤補給線,使得日軍在湖南戰場上一直都處於被動地位。
1945年2月下旬,中美聯合空軍從湖南芷江機場出動170餘架B-29轟炸機,直奔日本東京上空一次性投下了450噸燃燒彈,將東京城燒成一片火海,就連日本皇宮這處日本法西斯心目中的「聖地」也遭到轟炸,使得日本法西斯內部出現嚴重內訌。
當時,各國空軍戰鬥機部隊的技術水平有限,幾乎都沒有夜戰能力。日本的空軍雖然擁有當時全球性能最先進的戰鬥機,但面對夜間飛行的轟炸機,也是無能為力。
B-29轟炸機這種新式重型轟炸機,當時的最大航程已經達到了5663公里,作戰半徑為2500-2900公里。中國芷江空軍基地至日本東京的直線距離為2979公里。
當時的中美聯合空軍為了彌補航程不足的問題,通常是降低飛行重量,提高航程或者是從中國芷江基地起飛,完成轟炸任務後在浙江一帶降落。由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負責保護飛行員的安全。
數萬日軍大逃亡
1945年4月,侵華日軍第20軍司令坂西一良奉日軍大本營之命,糾集日本陸軍第116、47、34、68和64師團,外加第8獨立旅團一部,偽軍一部,在日軍第5航空軍一部的掩護下,約10萬人的兵力分別從寶慶(今湖南邵陽)、東安地區向湘西地區大舉進攻,目的就是要佔領芷江空軍基地。史稱「雪峰山戰役」,日軍稱「芷江攻略戰」。
中國方面,由何應欽負責指揮第三、第四方面軍和第六戰區一部,共計9個軍約20萬人的兵力與來犯之敵展開正面作戰。由我黨領導的新四軍則負責發動群眾在敵後牽制敵人。
當時的侵華日軍的戰鬥機仍舊具有較高的作戰性能,在大舉進攻湘西地區之初,機械化部隊在地勢較為平緩的區域仍舊具備較強的戰鬥力,但日軍進入雪峰山的崇山峻岭地帶之後發現這根本不是打仗,而是自尋死路。
湘西一帶的地形本就山多地少,當地大部分村寨的居民世代以狩獵為生,練就了一身野外狩獵與生存的本領。成千上萬的湘西居民在我黨的領導下,充分利用自身熟悉當地環境的優勢不斷襲擾日軍。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日軍各部既要分兵守橋護路,又要防止中國軍民的襲擾,很難按照原計劃作戰,就連部隊的日常伙食都很難得到保障。
如日軍第47師團重廣支隊的4000餘人,原本是要配合日軍116師團向藍田縣城一帶發起進攻。而駐紮在藍田地區的國民黨第73軍軍長韓浚於1945年4月9日發行日軍第47師團因新四軍和當地民眾不斷襲擾,尚未在預定時間內完成集結後,果斷先發制人。
韓浚命令麾下2個團的兵力主動向日軍第47師團重廣支隊發起進攻,將其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迫使日軍47師團主力兩次增兵後,才穩住陣腳。
4月14日,韓浚故意示弱讓日軍47師團渡過資水河,然後突然集結全軍所有重炮轟炸,並派步兵打擊正在渡河的日軍。結果,日軍第47師團15000餘人被分割在五六處地方,無法集中兵力,若不是其上空有日軍飛機支援,該師團根本沒法在第二天晚上完成集結。
企圖從漵浦縣向芷江空軍基地進犯的日軍116師團的下場更慘。該師團於4月16日集結炮兵、輜重等兵種共15000餘人向湖南漵浦縣龍潭鎮一帶進犯,隨即遭到國民黨第19師和51師的合圍,損失慘重後倉促向龍潭鎮紅嶺村一帶逃竄。
日軍116師團的109聯隊3000餘人潰兵行至紅嶺村千擔洞那片狹長山溝時,身前身後都有國民黨軍隊的大炮轟炸,頭上又有中美聯合空軍的飛機轟炸,身邊又有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的打擊,死傷無數。
湘西一帶的獵戶,在崇山峻岭中如魚得水,總是在日軍沒有發現他們身影的時候斃傷日軍,使得日軍109聯隊面臨著彈盡糧絕的局面,越是往前走,人數越少。
5月11日,日軍109聯隊逃竄至黃蓮江地區時,原本兵力為4000餘人的聯隊已不足2000人,其中還有500餘名傷兵。為了避免被全殲,聯隊長瀧寺保三郎奉師團長之命,決定拋棄傷兵。
已經不能自行走路的傷兵或者病患被關進一處宅院里,由瀧寺保三郎帶隊命令他們自殺,名曰:集體玉碎。
因為彈藥奇缺,瀧寺保三郎要屠殺這些傷兵和病患的時候,收走了他們的槍支彈藥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資,並勒令他們自焚。日本傷兵和病患求生慾望十分強烈,不肯就範,結果被活活燒死。
在整個雪峰山戰役中,日軍傷亡27000餘人,其中被擊斃約12500人,被俘447人,有1000餘人是在潰逃過程中被湘西群眾斃傷。中國軍隊傷亡人數為20660人,其中陣亡7800餘人。
數萬日軍在雪峰山上演大逃亡,還有成百上千的士兵病死、摔入深淵深潭斃命或者被毒蟲猛獸襲擊喪命。此時,因為資源耗盡,日本法西斯完全處於挨打的地位。據當地人回憶,雪峰山戰役結束後的數月內,戰區一帶仍舊瀰漫著一股巨大的屍臭味。
數月後,侵華日軍低下頭顱,重回雪峰山這片令他們終生難忘的地方舉手投降,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鬥爭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