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烏克蘭在頓巴斯方向發起反擊後,曾經聊過,要看是烏克蘭先吃掉伊久姆這個突出部,還是休整中的俄軍能夠快速完成狀態轉換,從兩側擠壓烏軍突擊部隊,重演阿登戰役。
過了幾天,答案就出來了,俄軍沒有能夠形成足夠反擊力量,也沒有組織堅守待援,放棄了庫皮揚斯克,緊跟著是伊久姆和巴拉克列亞,紅利曼。從俄烏戰爭第二階段開始的頓巴斯大戰,俄軍用了近半年時間獲取的戰果,在這三五天里,被烏軍又一路推回去了。而且後撤的道路也被烏軍控制,俄軍大量人員放棄裝備離開道路,分散穿越森林,這可不是有組織交易掩護撤退的樣子,加上烏軍這次奪取了大批俄軍遺留的裝備和彈藥,很大程度上還增加了烏軍的實力,所以一些俄羅斯媒體也認為頓巴斯一仗是俄羅斯輸了。
關鍵是烏軍重新控制的區域幅寬和縱深都很大,而且基本拉平了戰線,被俄軍反擊包抄後路包圍的風險也解除了。
對於這次戰役,媒體也有不同的解釋,有的媒體說,這是俄軍為了拖延戰爭消耗歐洲,要讓烏克蘭嘗到一些甜頭,但是要拖延戰爭,穩固陣線,不發起大的進攻性行動就可以,沒必要把上千平方公里的區域交出去,這個甜頭給的也太大了。
另外有北京某大報紙的文章說,伊久姆這仗不管誰贏誰輸,美國都是最大輸家,輸慘了。不過我看這篇文章的評論區,貌似讀者們都覺得這個說法有點高深莫測。我估計是這個文章作者也被戰局打亂陣腳,但是總要寫點什麼完成任務。
當然,從專業角度分析問題的媒體還是有的,雖然意見不盡相同,但是並非一味空喊口號,還能提供一些分析角度。現在看來,俄軍在這個方向可能是太輕敵,導致判斷錯了烏軍的作戰能力和力量儲備情況,認為烏軍在赫爾松大舉進攻,其它地方就不太容易有大的動作。所以,前一段時間已經有風聲傳出來說烏軍要在哈爾科夫反擊,恐怕俄羅斯決策部門先排除了可能性,所以沒有提前讓部隊做好戰鬥準備。這應該是烏軍進攻順利的根本原因。
但是有些媒體也提出一些疑點,雖然俄軍撤退非常倉促,但是發現苗頭不對,果然放棄陣地,那麼撤出來多少? 如果損失了大量裝備和地盤,但是人員能夠大量跳出包圍圈,繞到俄軍後方,那麼俄軍還是能夠重整部隊,這個仗恐怕就還有多個回合要打。當年二戰的時候,蘇軍在基輔和哈爾科夫都吃過大虧,現在要看俄軍能否承受這次的損失。
而我們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倒不是軍事上的問題,而是政治上俄羅斯能否保持軍隊和後方的心理穩定。軍隊需要士氣,特別要防止這一次戰役產生並且瀰漫失敗情緒。另外就是後方,俄羅斯國內反普京的力量也會以此為題,質疑普京和他幕僚的能力。
那麼俄軍僅僅說是主動把伊久姆和巴拉克列亞的部隊調動到頓涅茨克,無法服眾。
所以,普京當前最需要做的,就是趁著烏軍立足未穩,補給線再次變長,重整軍力奪回一些區域,或者給烏軍重大打擊,必須有戰果也必須讓烏軍在頓巴待不安穩,穩固國內民心。而且如果烏軍在頓巴斯過得太輕鬆,並且能抽出部隊南下,那麼不僅赫爾松還會重新承受巨大壓力,從馬里烏波爾到克里米亞地區的俄軍就很困難了。
這次俄軍不玩一把大的,可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