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很多國家因為遭受戰爭的重創,滿目瘡痍,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所以大家一心謀發展,很少惹是生非,發動戰爭,但是美國為了維持自身全球霸主的地位,以「世界警察」的身份到處干涉他國內政。同時,美國還發動了不少戰爭,他為何要攻打朝鮮、越南、伊拉克等國?
一、朝鮮戰爭
1910年8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規定朝鮮國王將統治權永久與日本,從此朝鮮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9日,日本即將戰敗投降之時,美國向蘇聯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美國的提議得到了蘇聯的認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美國和蘇聯替代日本控制了朝鮮。
隨後,美國和蘇聯進入了冷戰時期。
美國在自己控制的朝鮮半島南部扶持建立了韓國,蘇聯在自己控制的朝鮮半島北部扶持建立了朝鮮。
1950年,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發動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朝鮮戰爭。韓國軍隊戰鬥力羸弱,被朝鮮軍隊打著潰不成軍,很快要被朝鮮所滅時,美國不願放棄在東亞遏制蘇聯的橋頭堡韓國,出兵介入了朝鮮戰爭。美國的參戰改變了朝鮮半島局勢,朝鮮軍隊接連慘敗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之手。與此同時,美國還不顧我國的警告,越過38線,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沿岸。
我國和朝鮮唇亡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國所滅,敵人的大炮就會架到我國的大門口之前。為了我國的戰略安全,我國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派志願軍越過鴨綠江幫助鄰國朝鮮抵禦侵略者美軍。經過3年時間的殊死較量,志願軍憑藉著頑強的戰鬥意志將美軍趕到了38線後面。隨後,美國名將李奇微、范佛里特等人,憑藉著美軍強大的火力試圖反撲,但都被志願軍擋住了。
無法在戰場上擊敗志願軍後,美國只能坐下來和談,最終雙方簽署條約,依舊以38線為界恢復了和平。
二、越南戰爭
二戰後,法國從日本手中接管了越南、柬埔寨等地。
越南人民不願意讓法國繼續殖民統治他們,所以和法國爆發了戰爭。在我國和蘇聯等國的支持下,北越用了9年時間,將法國趕出了越南。法國離開時,在美國等國的干涉下,簽署了《日內瓦協議》,同意讓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領導,南方由保大帝領導。
1955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發動政變,廢黜了保大帝,建立了越南共和國,即南越。為了統一越南,北越和南越之間爆發了戰爭。開始,美國只是派遣軍事顧問訓練南越軍隊,幫助南越軍隊抵禦北越軍隊,但南越軍隊戰鬥力太弱,擋不住北越軍隊。為了避免南越被北越所滅,東南亞地區變成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直接出兵參與了越南戰爭,換成美軍和北越作戰。
美國雖然實力很強大,但北越在我國、蘇聯等國的援助下,不但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還美軍拖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之後的20年時間,美國在越南戰場投入65萬兵力,傷亡30萬,耗費2500億美元,卻無法消滅北越,這讓美國國內罵聲一片,逼著美國政府只能下令撤出越南。
美軍離開後,南越很快被北越所滅,越南實現了統一。
三、科索沃戰爭
1980年,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就逐漸衰落了,最終在1991年,走向了解體。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馬其頓從南斯拉夫獨立了出去,塞爾維亞和黑山反對3國獨立。為此,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黑山因為獨立之事爆發了戰爭。1992年,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也獨立了出去,南斯拉夫只剩下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重新組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即南聯盟。
除了克羅埃西亞等南斯拉夫的加盟國,想從南斯拉夫獨立出去,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地區,也想從南斯拉夫獨立出去。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時,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也自行組織了公民投票,並宣布科索沃是一個共和國。1992年,科索沃組建了議會和行政機構,並選舉民主聯盟領導人易卜拉欣·魯戈瓦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形成了與塞族政權並行的另一個政權。
1995年,塞爾維亞結束和波黑、克羅埃西亞之間的戰爭之後,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開始派兵強勢鎮壓科索沃的獨立勢力。科索沃戰爭爆發之後,大約有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了難民。
南斯拉夫是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鐵托的帶領下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也和蘇聯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將其視為異己。為了除掉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系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南聯盟),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打著「避免人道主義災難」的旗號,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轟炸,造成南聯盟2000多名無辜百姓死亡,6000多人受傷,100萬人流離失所,給南聯盟百姓造成了沉重傷害。
南聯盟不是美國等國的對手,只能從科索沃撤軍。1999年6月20日,北約宣布結束對南聯盟轟炸。
四、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為了維持戰爭的巨額開銷,向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兄弟國家,借了不少錢。戰爭結束後,伊拉克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薩達姆要求科威特減免伊拉克的140億美元債務,遭到了拒絕。薩達姆又退而求其次,要求科威特等產油國減產石油,從而提高油價。伊拉克賺了錢後,就可以償還科威特等國的債務了,再次遭科威特拒絕。
兩次被拒絕之後,薩達姆惱羞成怒,派兵攻佔了科威特,宣布科威特是伊拉克的「第19個省」。
薩達姆此舉,破壞了美國主導的中東地區的秩序,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同時,為了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美國聯合英、法等盟友,對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海灣戰爭中,美國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武器,對伊拉克軍隊呈現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很快就擊潰了伊拉克軍隊。
海灣戰爭中,美國和其盟友只陣亡223人,負傷697人,但伊拉克陣亡25000人,受傷75000人。伊拉克的國防體系也被美軍擊潰。慘敗於美軍後,薩達姆同意從科威特撤軍,海灣戰爭結束。
海灣戰爭後,薩達姆雖然不敢公然和美國作對了,但他和美國的關係一直不好。與此同時,薩達姆在伊拉克做總統的時間越長,他越專權跋扈,對國內的反對派進行血腥鎮壓,製造了哈拉卜賈事件、杜賈爾村案等,他還縱容親屬大肆貪污、生活奢侈等,引發了伊拉克百姓的不滿。
薩達姆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想在中東扮演更大的作用,這讓企圖控制中東的美國很不爽。1999年,薩達姆還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要用歐元交易,這破壞了美國打造的石油—美元體系,威脅到了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挑戰了美國的底線。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聯合英國、法國等盟友,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很快將伊拉克政府推翻,薩達姆也被美軍抓獲。2006年,薩達姆被伊拉克當局處死。
四、阿富汗戰爭
2001年,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恐怖分子劫持兩架民航客機撞向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造成2977名平民遇難。事後,策劃911事件的本·拉登逃往阿富汗避禍。美國要求阿富汗交出本·拉登,要將其繩之以法,但被阿富汗拒絕了。隨後,美國以反恐為由,發動了阿富汗戰爭。美軍憑藉著強大的軍力,很快推翻阿富汗政府,扶持了一個親美政府。
塔利班掌權的阿富汗政府被美軍推翻了,但塔利班利用阿富汗多山地的地形,一直堅持和美軍對抗,反而將美軍拖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郊外被美軍擊斃了。911事件的幕後兇手死了,但是美國並沒有就此從阿富汗撤軍。
美國攻打阿富汗的真正目的,是因為阿富汗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阿富汗是中亞地區南部的重要屏障和橋樑。阿富汗北面是俄羅斯的後院中亞地區,東北和我國接壤,西部和伊朗接壤。美國控制了阿富汗,北上可以威懾俄羅斯、中國,西可以鉗制伊朗,還可以通過阿富汗控制中亞。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雖然很重要,但阿富汗有帝國的墳場之說。大英帝國和蘇聯,都曾在阿富汗折戟,想要佔有阿富汗,卻最後都被阿富汗人民擊敗了。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後,用了20年時間,死亡2300多人,盟友英國死亡450人,花費超過2萬億美元,但卻無法將阿富汗的塔利班消滅。戰略目的無法達成後,2021年美國只能選擇止損,從阿富汗撤軍。
美國撤軍後,塔利班很快擊敗美國扶持的親美政府,在阿富汗建立了一個由塔利班掌權的新政府。
五、利比亞戰爭
1969年,年僅27歲的卡扎菲,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了親西方的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利比亞共和國。卡扎菲內心很痛恨西方殖民者,所以他掌舵利比亞後,就走上了反美反英反法的道路,將美國和英國在利比亞的駐軍趕出了利比亞,並倒向了蘇聯陣營,和蘇聯結好。
卡扎菲在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抗過程中,為報復美國針對自己的「黃金峽谷」軍事行動,美國想通過空襲炸死卡扎菲,但被卡扎菲僥倖逃過一劫,卡扎菲的兩個兒子被炸傷,一個養女被炸死,以及美國軍機在利比亞的禁飛區擊落利比亞的戰機,西方國家收留利比亞的反對派人士,對利比亞實施經濟制裁等,卡扎菲製造了西柏林舞台爆炸事件、洛克比空難等恐怖襲擊事件。
這讓西方國家和卡扎菲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與此同時,卡扎菲還建立非盟,要做非洲的「萬王之王」。野心勃勃的卡扎菲,讓西方國家非常不爽。卡扎菲敢公然和美國等國對抗,是因為他背後有蘇聯的支持。1991年,蘇聯解體後,卡扎菲失去了靠山。中東的另一個反美領導人薩達姆的下場,也讓卡扎菲害怕了起來。卡扎菲開始想和西方國家和解。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卡扎菲公開支持車臣獨立武裝勢力,這讓他得罪了俄羅斯,但也沒有獲得美國的好感。
2011年,卡扎菲因為專制獨裁、用人唯親、大肆貪污、殘酷鎮壓反對派,再加上石油價格下跌、西方國家的制裁等,讓利比亞的經濟陷入了困境,百姓生活困頓,對卡扎菲的不滿徹底爆發了出來。利比亞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和武裝衝突,早就看不慣卡扎菲的西方國家乘機介入,開始武裝進攻利比亞。美國、法國等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擊敗了利比亞軍隊,推翻卡扎菲政府。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自己的家鄉蘇爾特被反對派發現並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