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在戰場上放手一搏,重挫俄軍後,拋出了一份以「基輔安全協議」為題的安全保障草案。草案白紙黑字地寫著,簽署協議的國家應當在烏克蘭受到襲擊時向其提供軍事援助,並點了美國和歐盟主要國家的名,希望他們參與其中,給烏克蘭的安全兜底。但是排名第一位的美國拜登政府還沒表態答應,條約的條款細節也還沒有完全敲定,德國政府就先向烏克蘭說「不」了。
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希特是這樣說的,「沒看到有國家給烏克蘭送去步兵戰車或主戰坦克,加上德國已經與合作夥伴有約定,所以抱歉了」。之前蘭布雷希特還以德國武器庫存告急為由,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若結合蘭布雷希特此前說的「烏克蘭捍衛了歐洲的安全,德國必須給予支持」,其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許是德國能給烏克蘭提供支持,但重型武器不行。可是烏軍在戰場上要想戰勝俄軍,就必須依靠重型武器的強大攻擊力,而不是一些防禦性武器。現在德國連陸戰裝備都不肯提供,都沒談到戰機、軍艦之類的更高級別裝備就表示拒絕,還談什麼給整個烏克蘭的安全兜底?
這也是讓烏克蘭失望的一點。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稱,德國拒絕向烏克蘭提供坦克的理由不合理,烏方看到的只是德國的「恐懼」和不願幫助烏克蘭的借口。言語中透露出強烈的不滿。但按理來講,德國給烏克蘭送去的武器裝備還真不少,比如「毒刺」防空導彈、「獵豹」自行高射炮等,並且還給予烏克蘭一定的資金支持,雖然說不上「兩肋插刀」,但「雪中送炭」還是有的,就憑這一點,烏克蘭指責德國「膽小怕事」似乎有點過激了。
細究一下,德國不願意過多參與俄烏衝突,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其實另有原因。就拿烏克蘭這次提出的「基輔安全協議」來講,草案提到簽訂協議的國家要在烏克蘭遭到「侵略」時出手相助,包括但不限於外交、經濟和軍事手段。如果被點名的國家都簽署了這份協議,那俄烏衝突有升級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這話也不是瞎說的,是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的原話,他還稱不受限制地向烏克蘭運送危險武器,遲早會導致軍事行動升入另一個層次,給多國介入俄烏衝突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再次敲警鐘,而這個後果德國恐怕承擔不起。
這只是原因之一。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了90分鐘,前者對俄烏衝突的看法,是希望俄方儘快在實現停火和俄羅斯軍隊完全撤出的基礎上,為烏克蘭的這場衝突找到外交解決方案。不難看出,其實德國的態度與之前差不多,並不想俄烏衝突繼續下去,因為德國經濟已經受到嚴重波及。如果烏軍和俄軍一直打下去,還談什麼歐洲最大經濟體。就算為了自己一個國家,德國也該為俄烏衝突降溫。
關於烏克蘭提出的安全保障草案,美國方面還沒有給出答覆,但以拜登目前的態度似乎也不太可能簽署。因為在烏軍反擊成功時,拜登表示烏克蘭在抵抗俄軍方面的確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這還遠遠不夠。言外之意,烏軍一時的勝利並不足以扭轉戰局,當然中間還夾雜著一點不看好烏軍的意思。就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老是強調,沒有西方給的武器,烏克蘭就要輸了,讓不少人認為其實是西方武器重挫了俄軍,而不是烏軍。
被烏克蘭點名的還有英國。一向熱衷於拱火俄烏衝突的特拉斯上任後,就收到了澤連斯基訪問烏克蘭的邀請,看上去似乎最有可能簽署「基輔安全協議」?實則不然。特拉斯上任後,光是處理約翰遜留下的一大堆爛攤子就已經夠嗆,打「烏克蘭牌」更多是為了展現自身強硬的一面,真要「動刀動槍」,英國現在既沒這個意願,更沒這個實力。